对《长恨歌》的主题的探讨(3)

时间:2021-08-31

四.借鉴学者观点

  马茂元、王松龄的《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史料考证与理论分析并重,较全面的论述了“爱情说”的观点。文章认为“作为诗的主体,诗的核心,它那富有悲剧意义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则来自民间传说,是不受历史原型的局限的。”实际上作品塑造的李杨形象,已经脱离了它的历史原型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品所描述的爱情悲剧也不再仅仅是帝王宫妃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

  钟来因《〈长恨歌〉的创作心里与创作契机》一书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心态:(1)作为仕途得意的新进士白居易,出于“生活浪漫,思想开朗,反旧礼教习俗等要求”,促使他写出《长恨歌》这样的“风情”诗。(2)对初恋者湘灵的思念及不能与之结合的“绵绵的恨”,是其创作的“感情酵母”。(3)反映了白居易婚前对爱情的理想与渴求(包括文人对美满爱情的理想和渴求)这些学者的研究资料都充分显示了《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歌颂了爱情的坚贞和专一。

五.作品本身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主人公无论是唐明皇还是杨贵妃都是令人同情喜爱的人物。先看唐明皇的形象,在马嵬事变前,“汉皇重色思轻国”,对唐明皇的描写确实不无讽喻,但那不是作品的主要倾向。由于它沉溺于对杨贵妃的宠爱,不理朝事而导致了安史之乱。作品不能违背历史的事实,这里对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不能不作必要的交代,但马嵬事变后,情节急转,格调突变,作者笔下的唐明皇已变成了多情善感,动人心脾的失恋者形象。避蜀归后,唐玄宗做了太上皇,政治上被打入冷宫,加之失去了杨贵妃,处境很是悲惨,作者用了十分凝重的情感抒发了对斯人的同情,从见月伤心、闻铃断肠、相顾沾衣、信马归都,到对景垂泪、长夜难眠、最后情感道士、仙山访晤、七夕盟誓、恨无尽期,层层深入的写出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强烈思念之情,情感之真挚,境况之悲凉,读者思之令人潸然泪下,讽喻之意,已飘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