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2)

时间:2021-08-31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这两句活画了一个好色的君王,也暗喻了这种搜求会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多少灾难。

  第三句开始作者略去了玄宗看中了自己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想方设法掠为己有的史实,只说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显然是“为尊者讳”。但史实毕竟是史实,当时的人,凡了解这段历史的谁看了这段诗不会哑然失笑呢?接下去,在描写杨妃种种“承欢”“承恩”的“侍宴”“侍夜”的娇艳媚态之时,将昏君沉于美色的形象不断地加以刻画。虽然笔墨淡淡,却入骨三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仙乐风飘处处闻”,“尽日君王看不足”。春宵嫌短,便不早朝,而且是“从此”就不早朝了,杨妃需要承欢侍宴,“无闲暇”而且“夜专夜”,在俪宫之上听不尽的仙乐,这个皇帝早晨不上朝,整天是歌舞酒宴,夜夜专宠贵妃,还有什么时间理朝政?杨妃的姊妹兄弟都封了大官,连几千年的重男轻女之风都一时为改,象这样的描写不是讽喻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