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艺术特色简析(2)

时间:2021-08-31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任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故事从这里开始,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统领着全文。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紧接着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反复渲染了唐玄宗的杨贵妃之后的荒淫无度。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一家门户生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用夸张的手法不无讽刺的介绍了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恃宠而骄的妃子。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表现了对唐明皇的同情和悲哀。此后日日夜夜的思念,魂魄未曾入梦来的哀婉,她死了,自己还活着,恨吗?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可是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恨谁?再恨最后也只能在寂寞的宫廷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后面道士的出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再到仙境的出现,整个过程给人一种真实感而不是空中楼阁,情感达到了高潮,玄宗天上地下寻找爱人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动人心魄。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