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2)

时间:2021-08-31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二)两人在创作方面均属多面手。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2】,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然而,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一)从内容上来看,高适的诗歌思想深刻、现实意义强烈;岑参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不一样的边塞生活。

  高适的边塞诗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的,思想尤其深刻。在《燕歌行》一诗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高适以异常冷静的头脑观察、分析边塞局势。对一些将领的能力和人品提出强烈质疑。还通过对比,表达对下层士兵的同情,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样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漠视士兵生死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