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歌中的“诗画意境”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古代诗歌讲究“意境”之美,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岑参诗歌创作中的“诗画意境”。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曾先后两次出塞,诗作题材广泛,以“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感情”的边塞诗见长,其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在艺术上,诗作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得到空前了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也得到了凸现,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开始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基调。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都融入其诗——一幅景象阔大,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图就此展开了。

岑参诗歌创作中的“诗画意境”。

  第一,诗人用遒劲有力的语言,谱以激越豪壮的韵调描绘出了雄迈豪放、各具风格的“唐军出征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说“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简单的几句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出了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恶劣的边塞自然环境,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敌人纵马犯边,来势逼人,“金山西见烟尘飞”。紧急的军情,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背上,汗气蒸化,转瞬间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影响到军纪严明的战士们。相反,“虏骑闻之应胆慑”,诗人已早早的料知敌人不敢应战。因此,早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诗中没有写战斗的场景,没有具体的个别人物,以三句一转韵的急促节奏,配合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饱满有力地描绘出了一幅将士们顶风冒雪,衔枚疾走,不闻人声的“唐军夜行图”。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另一首重要作品,写法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截然不同。这首诗写的是白昼出师,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轮台城北旄头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部队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吹笛伐鼓,三军大呼,“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军队的声威压倒了自然。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不同的出征场景,绘制出了一幅激情豪迈、振奋人心的“白昼出征图”。不同的手法,却同样地表现了唐军英勇无敌地共同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