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作之奇(4)

时间:2021-08-31

  五、诗作奇特之源

  岑参诗作奇特,“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这与他两次出塞并在边塞生活达六年之久的独特经历体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岑参素有安邦定国的宏伟壮志,盛唐时代则赋予他实现自己立功边疆的机遇。唐玄宗天宝八年至十年,岑参不辞辛劳远赴安西做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属僚。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宫》中表露了报国心迹:“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他的同一时期另一首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句也高扬着诗人渴望安疆建功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岑参因初次出塞,由于一时不能适应边地的艰苦和荒凉,加之幕府生活不如意,也曾动摇过建功立业的豪情,这必然给他的一些诗作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岑参在这三年时间所作之边塞诗,既有展现立功报国和精神豪迈的作品,也有隐现内心苦闷及思乡之情的作品;既有描绘边塞瑰丽风光的壮美诗篇,也有描写边塞肃杀荒凉的凄清之作。

  天宝十三年到至德元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僚属。岑参这次出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仍然未减当年,而且他经历过上次边塞生活历练,加之深得主帅信任,所以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格调高昂、大气豪迈。留有很多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之类歌颂大唐将士不畏边地环境恶劣艰苦,坚定守卫边疆的英雄豪迈战斗精神的生活诗篇,大气洋溢,情调高昂。这些诗篇大多在勾画边塞奇丽风光(少写边地荒凉)的同时,也描写了大唐将士戍边生活及边疆民族生活习俗,诗人于其间倾注了对边疆的无限热爱之情,情感蕴藉浑厚、景象雄奇壮远,意境无限开阔。我们可以说,岑参较长时间的边塞独特生活经历,使他得以塑造出姿态各异的奇特艺术形象。

  历代评论家对岑参诗都评价较高,宋代陆游盛赞其诗笔力,清代施补华也妙评其诗骨力。岑参诗甚至在唐代就已享有盛誉。殷潘在《河岳英灵集》中突出评其“奇”字:“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杜甫《陂行》诗也提到其诗“奇”:“岑参兄弟皆好奇”;《居易录》亦说到其诗“奇”:“李白、岑参二家别出机杼,语羞雷同,亦称奇特”。即便在岑参去世多年以后,杜确在《岑嘉州集序》中也仍称赞其诗“奇”:“迥拔孤秀,异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里间士庶,戎夷蛮貂,莫不讽颂吟焉。”岑参诗在唐代影响广泛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岑参的边塞诗简直就是一幅西北边塞的绝美风情画,诗人善于在写景状物中渲染提炼,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塞外风光和大漠狼烟、胡笳羌笛等异域风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实生动。其诗篇数量之多、景色之绮丽、感情之炽烈是盛唐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岑参边塞诗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扬的时代精神,彰显了盛唐时代高度自信、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闪烁着盛唐诗歌独特的唯美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