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教学策略】

  1.问题解决策略:①学生通过朗读本诗,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文言现象(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运用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解决问题)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本诗,提出问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诗句(如:“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的点拨,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与全班进行交流(问题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互助学习,讨论问题,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和感想,达到启发小组其他成员思路和共同理解的效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这一时期产生了再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被学术界称之为“风骚”。因为诗经的精华部分是十五国风;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二者合称“风骚”。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中国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常识(师生互动)

  1.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诗三百”

  共收入305篇 风,即音乐曲调,160篇 十五国风

  (诗歌形式; 雅,即朝廷正乐,105篇 大雅、小雅

  内容)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40篇 周颂、鲁颂、商颂

  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3.《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表现手法; 赋:铺陈,陈述,使事物具有直观性

  艺术手法) 比:比喻,用比喻来代替直接描写

  兴:象征,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4.《诗经》的影响

  《诗经》当中汇集了我国古代五百年之久的写作经验,对后世诗歌创作有重大意义,比兴的技法和借景抒情的方式一直为后世诗人所借鉴。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创作倾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结论: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