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的艺术表现(3)

时间:2021-08-31

 三、音乐之美

  《诗经》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原是乐歌,依《风》、《雅》、《颂》分类编排。正所谓风雅兴寄,弦歌鼓舞。《毛诗序》说: “风,风( 讽) 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也。”“颂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如根据《诗经秦风蒹葭》改编,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至今广为传唱,由此可见,《诗经小雅采薇》也能带来一首别具一格的旋律。

  每首歌的歌词都很简短,但却能很好的述说一个故事,这其中的魅力便是谱曲者在领悟歌词者的意思之后,能给这首词以正确、恰当的曲调。《蒹葭》表现的是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能如愿的惆怅心情。因而在听在水一方时,伴随着缓慢的节拍和邓丽君所演唱出的忧伤之情,在邓丽君甜美嗓音的衬托下,更能体味诗人的忧郁之情。《采薇》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浓郁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士卒为国戍边的爱国情怀。电影《画皮》中的采薇是根据《诗经采薇》而改编,周迅独有的低沉而沙哑的嗓音,加之曲调的悠远绵长,仔细聆听时似乎都能感受到演唱者欲哭还休的状态,很好的展现了士卒内心的悲凉之情。

  乐器是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甚至是歌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据考究《诗经》305 篇中出现了多种乐器。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考证了二十九种乐器,后朱孟庭在杨荫浏先生的基础上排除同名因素,提出了二十八种分类之说。中国的乐器按八种不同材料,来制造各种不同的乐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八种材料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乐器因材料不同,所发音色也不同,即“八音”《古今律厉考记载》:

  金声舂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

  土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

  丝声纤微失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

  匏声丛聚失之则长。木声无余失之则短。

  为了还原歌曲本来的意境,不失真实情感下,两首歌都未用很多现代乐器来演绎,在水一方以古筝为主,采薇以琵琶为主。

  真正的诗歌首先应是来自劳动人民,《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本文以《诗经采薇》为例,从意境之美、图画之美和音乐之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采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出了一定评价。首先,意境之美即情景交融,《采薇》通过将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将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图画之美即通过展开联想创设出特定的画面,《采薇》中通过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最后,音乐之美即文字与旋律的完美结合,《采薇》作为《诗经》的典型代表亦很好的突出了这一特点。《诗经采薇》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动人之处,它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引领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