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采薇》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⑵ 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⑶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⑷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