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文学大赛作品选登 四季的诗乐(2)

时间:2021-08-31

  夏

  花蜕变为了夏叶,应是绿肥红瘦。排箫的声音,正是一片澄澈的夏日的声音。

  排箫古称“籁”,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过:“爽籁发而清风生”。的确,排箫是数只高低各异的竹管粘合而成,人吹排箫,正如清风吹过参差竹林之声。吹起排箫,很容易就能联想到风。

  排箫的声音通透到底,清明而透亮。虽然它并不嘹亮婉转,但利索的音质会在夏日给人带来一种清凉。高高低低的竹管如树林中层叠的树木。阳光透过叶的荫庇,在草地上留下梦幻般的光影。不拘曲子,只吹小小一首,吹出小溪潺潺,抚过一块块青石,在青苔上流过一片浸湿的凉爽。水晶帘动微风起,千万棵环合的竹树一起鸣唱,搅动着池水中的倒影。

  夏,同时也沉浸在一片劳动者的汗水中。高粱的清香翻腾着、扑打着,在烈日的照耀下,在强大的水汽的蒸腾下,他们忙碌着。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描绘着这热火朝天的风景。吹奏唢呐,需要强大的气息,这也使其声音躁动、浓烈。正如黄土高原上炽烈的阳光和农民们极高涨的热情。

  唢呐音量大,串霸气的花舌音,好像凤唳长空,高亢地表现着喜庆与热烈。奏唢呐的是底气十足的青年,体现着他们的力量美。而赏唢呐,需《百鸟朝凤》一样的欢腾气氛,表达最质朴的浓烈感情。

  秋

  “箫声咽”,秋日的萧然中,该有几声洞箫才好。

  好箫,由竹子直接斩伐而成,不用雕琢,也丝毫不掩饰它的丝丝沙哑。

  枝头最后一片叶的飘落,最后一丝热烈也化为了沉寂,最后一点喜悦也化为了萧索。黄叶随着风儿打着旋,一片片无力地陨落……地上又是一层密布入毡。迎着凛冽寒风,望着无边落木,苦竹的沙哑的颤音正和得上踩在黄叶上的丝丝哽咽。

  面对城上如霜的月色,唐代的李益写下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杜牧怀念着秋尽江南草未凋,他想到了箫——“廿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苏轼的《前赤壁赋》,记载了这样一位吹箫之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托遗响于悲风” ,箫音如此悲切,不知那位吹箫之客当时想到了什么。

  相思、留恋、迷茫、厌战,多少对于韶华的追忆、对人生的无奈,被这满目萧然激发,又被这一只洞箫承载。这幽咽的箫声又化作了多少文人一声沉重的悲叹呢?这一声声的吐纳,记载了多少触目愀然的秋湖、秋月、秋水、秋叶、秋山和秋思?飘着残枝败叶的湖边,老人的箫声,敲起了暮鼓晨钟。

  大漠的秋天,霜降之时,羌管的嘤嘤悠悠随秋霜降得满地。芦嘴里细微的响声,如寒鸟凄鸣。

  这起源于中亚的乐器,奏起来声中还残存着千古不变的胡人的怪音,一遍遍描绘着永远凄凉的孤城。我听到这乐音,脑中便是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嘶鸣的声响,意味着万仞高山阻隔,意味着大漠以南回不去的中原的思念。它永远描绘着这样的画面:枯草、老树、大漠孤烟、坟冢、废墟、硝烟、铁骑还有那春风永远吹不到的孤独的雄关。  冬

  屋内的炭炉上摆上一壶香茗,任雪花飘进茶壶中,苦雪烹茶,几丝淡香。焚上一炉香,一缕淡烟,配着这平稳沧桑的埙声,构成了最具禅意的的意境。

  陶埙由泥土烧成,与高山相承一脉,声音便继承了山的悠远与厚重。陶土乐器沙沙的气音可以听出泥土的本色。埙的共鸣腔体很小,声音寡淡如水,正合了老子的“大音希声”。

  禅乐中,埙是主角。因为这声音使人淡定,使人平静,可以淡化心思,让人想起老僧的低低唱偈的喉音。推开老窗,只见霏霏雨雪下,远处绵亘的高山已经被飞雪消抹了最后一点颜色,只留下一片空寂。没有鸟迹,没有人踪,没有树影,窗外的一切都虚无飘渺,一切都像水墨画中大量的留白,只剩下最边缘最浅淡的一缕点染。寒江上,孤舟里的身披白僧衣的老翁,参透一切,只剩下寒江独钓的悠然自得。

  质朴的陶色承载着千年的韵味,低沉的呜咽讲述着千古的沧桑,大巧若拙的设计蕴涵着中国自己的智慧。埙,轻中见重,朴中见华。

  吹土为佳音。

  国乐如诗,有大雅。且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