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山中杂记》第2章 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2)

时间:2021-08-31

  关于冰心的早期小说

  一、1919年的小说

  冰心在1919年创作的小说共有五篇2,全都是“问题小说”。

  冰心的处女小说《两个家庭》描写了两个完全相反的家庭妇女及其家庭,诉说“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很大”,说明治理家庭的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篇《斯人独憔悴》和第三篇《秋雨秋风愁煞人》描写被有封建思想的大人压制的青年的悲剧。第四篇《去国》描写从美国留学回国的优秀青年,因没有地方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失望地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当时社会的状况。第五篇《庄鸿的姊姊》描写了一个志向很高的少女,因经济和性别问题而不能上学,从而失去希望,直至去世这样的悲剧。

  这五篇中描写的悲剧性的问题,可能都取材于冰心自己的所见所闻,使读者很明确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及其代表性问题。每篇小说都有较完整的情节,其对白话文的使用从当时的社会水平来看也很不错。但是我看完后总感到有些不够完美,就是我认为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体现作家主张的“作家的化身”3——的行为及其处理问题的态度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例如,在《斯人独憔悴》中,颖贞——她就是在这篇中的“作家的化身”——虽然支持弟弟们的爱国行动,却又说:

  “其实我在学校里也办了不少的事。不过在父亲面前,总是附和他的意见,父亲便拿我当做好人,因此也不拦阻我去上学。”“看他们请愿的条件,哪一条是办得到的?就是都办得到,政府也决然不肯应许,恐怕启学生干政之渐。(中略)我劝你们秋季上学以后,还是做一点切实的事情……”弟弟们竟也同意颖贞的意见。从这里可以看出冰心尽可能迎合父辈的意见,避免与他们发生争执,表演“好孩子”的角色。

  我认为在创作揭露旧社会弊端的小说时,冰心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大概她优越的成长环境不适宜对社会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因为不是自己所直接面对的问题,所以常常采取旁观者的立场或中立的立场,而很难作为自身的问题来写,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二、1920年以后?

  1.与《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有关的“问题小说”?

  到了1920年,冰心的小说发生了一些变化。

  1月份发表了《一篇小说的结局》和《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这两篇显然跟散文《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发表于1919年11月11日)有关系。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冰心在1919年北京《晨报》上发表的小说4,触动了一部分读者,他们觉得冰心的作品过于悲观。冰心的老同学在给她的信中写道:

  “从《晨报》上读尊著小说数篇,极好,但何苦多作悲观语,令人读之,觉满纸秋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