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湘西风情描写(7)

时间:2021-08-31

  湘西社会“伦理模型”的代表者还体现在吊脚楼的女人们和他们的水手情人们的身上。作品中写道:“这些人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使娼妓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可信。”“由于边城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描写边城的文字反映在那条极具象征意义的黄狗身上,也表现出了非常美的人性精神。小说中写到:“有些过渡乡下人也携了狗上城,照例如俗话说的,‘狗离不得屋’,一离了自己的家,即或傍着主人,也变得非常老实了。到过渡时,翠翠的狗必走过去嗅嗅,从翠翠方面讨取了一个眼色,似乎明白翠翠的意思,就不敢有什么举动。直到上岸后,把拉绳子的事情作完,眼见到那只陌生的狗上小山去了,也必跟着追去。或者向狗主人轻轻吠着,或者逐着那陌生的狗,必得翠翠带点儿嗔恼的嚷着:‘狗,狗,你狂什么?还有事情做,你就跑呀!’于是这黄狗赶快跑回船上来,且依然满船闻嗅不已。翠翠说:‘这算什么轻狂举动!跟谁学得的!还不好好蹲到那边去!’狗俨然极其懂事,便即刻到它自己原来地方去,只间或又像想起什么似的,轻轻的吠几声。”这就是那条黄狗,就是这样一条黄狗,也充分体现了一种人性精神和湘西风情的精髓。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善和美的完美结合,是充满诗意、人情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是一个想像的王国,正像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那样。沈从文的湘西风情以江河小说的形式提供一部短短的历史,作品在体现中国湘西地区人民的政治情况上比福克纳作品对于美国南部政治情况的体现显得更为充分。当沈从文还未走出湘西,刚刚知晓人生时,就亲眼目睹了苗人爆动被镇压后的血腥场面,恐怖的景象。为了振兴民族,拯救国家,急需扶植国民精神,把失去的民族高尚的品德重新建立起来,这就要树立高尚的人生标准。因此,他便遵循一个读书人的本分,用心、用笔记下这一时代的乡村风光、民俗风情、爱情故事,努力将原始的生命形式保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独特而完美的审美理想。这是他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企望用未被异化的湘西边民的优秀心理品格与优美健康的人性来重塑中华民族的灵魂。沈从文的《边城》之所以要构建如此淳厚、优美、健康的湘西风情,是出于作者改造民族精神品格的愿望。  研读《边城》,我们真正欣赏到了沈从文刻意雕琢的湘西风情画,正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的生动描写和湘西风情的深度刻画,作者从中确立了关于“生命、美与爱”为核心的三大文学主题,并以此统一从个体生存到建构社会文化体系的崇高追求。所以,小说《边城》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于从对湘西风情的生动描绘中,构筑一个象征,实现一种理想,完成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