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湘西,有着美丽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对《边城》的再解读。希望大家喜欢。
美丽与哀愁——对《边城》的再解读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风格别致的代表性作品。它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①。自作品问世至今,其精湛的艺术技巧不知倾倒了多少读者。为什么这篇作品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引得那么多读者不断流连低回?我想,除了作品本身那独具的湘西地方色彩以及浓郁的抒情诗气氛之外,作品所呈现出的古朴的人情人性美以及蕴涵其中的令人叹惋的悲剧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正是试图透过作品表面的“美丽”来发掘其中隐伏的深深的“哀愁”,把握其美与悲的双重意蕴。
一
《边城》构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清澈透明的碧溪咀,寂静和平的茶峒城连同那个热烈欢快的端午节,都呈现出一种令人神往的古朴美。美丽的边城与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灵,构成一幅动人的天然图画。这里所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几乎都是淳朴善良、可敬可爱的。他们总是待人以诚、与人为善,信守着灵魂的纯洁与天真。作品中的老船夫勤劳本分,仁爱慈祥。撑船摆渡几十年,风雨无阻,而且他把这视为本分,额外之财分文不收。当有人塞钱给他作为答谢时,他会以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予以拒绝。实在盛情难却时,就去用这些钱买些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挂在自己的腰边,过渡的客人有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他那爽直豁达的性情,轻利重义的品德,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对孙女无微不至的关怀,都集中体现了茶峒人的美德。掌水码头的顺顺也是个大方洒脱的人,他喜欢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以及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而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所以,这父子三人在茶峒边境上都是有口皆碑的。这里的商人也不见利忘义。老船夫去买肉时,屠户不愿意收钱,实在拗他不过,称肉时总选最好的一处,且故意把分量加多。就连此地的驻兵也从不扰民。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使人知道这里还驻有军队以外,其余兵士皆仿佛并不存在。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做妓,也永远那么淳厚。她们“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桃源世界。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里,乡村与城镇、士兵与百姓、过客与市民,甚至人与动物皆能和谐相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所以说《边城》是有美皆备的,它“简直就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②。然而我们发现,沈从文一方面竭力在作品中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所以,小说结尾写到那座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雷雨之夜轰然倒塌的情景。白塔不仅关系着小城的风水,而且已经成为湘西世界的一个象征。塔的倒掉因此预示着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