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别类的语言分析(2)

时间:2021-08-31

  二、丰富的经历缔造了另类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先生1934年4月24日在为《边城》写的序言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的人去看的。山东鲁人版语文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选录了《边城》。边地人民的心灵美、人情美、民俗美让人回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民风让人沉醉;青山环绕着白云碧水,黄狗和萤火虫一起听着情歌的意境让人向往;赤诚又加善良,封闭夹杂愚昧着实让人感慨。除此之外,就是本文的语言了,其文言夹杂土语的语言风格最是让人难以释怀,分条梳理如下:(以下例句皆出自山东人民出版社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教材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沈从文小说选》:《边城 》的第13、14、15节。例句后的页码,是鲁人版教材的页码。例句中的着重号是笔者所加。)

  1文白夹杂,不明觉厉

  ①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

  ②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

  ③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 。

  ④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⑤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

  有文言文基础的同学就会明白,句①②中的“为”应该解释为“被”,是古汉语中典型的被动用法;句③④中的“且”“方”就是 “又”“才”的意思。句⑤中的“角隅”“驱逐”都是很典雅的书面语。这让“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的人读起来虽说略微费力,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之勉强尚可明白。

  ⑥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⑦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句⑥⑦中的“之间”“复”的文言的味道很浓郁,但表意明显啰嗦,似乎去掉后更显简洁。

  ⑧天快夜了。 p131

  ⑨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

  句⑧中的“夜”用得好有气魄。《史记》有“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起饮帐中”的句子,那也不过是谨小慎微地把名词用作了状语,译为“当天夜里”去干什么;而句⑧中的“夜”,就直接是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了,并且竟受副词“快”的修饰,让我们一下子就要想到我们平时所说的“哟,快周末了,明天我们去shopping噢”中的那个“快”字,这用法确溜撒得很实潇洒得很牛叉得很;句⑨中的“吓怕”读成“xiàpà”明显不对,读成“hèpà”尚可理解,那不就是“害怕”或者“骇怕”的方言读音吗?小脚老太太看到一条花花蛇就吓得跳了起来,说“喝(吓)死人聊”不就是这个读音么?虽然不明白先生用的是那个词,但我觉得你很厉害(不明觉厉)。看来先生在小说创作中使用方言土语来增加作品的乡土味,也确实做到了。

  先生驾驭着语言的战车,挥洒自如地调遣着词语小将,编织着《边城》田园牧歌式的梦想。但文白夹杂的语言读起来毕竟令人颇费思索,正如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所说:“先生造此等言语,意欲吓编吾马?” 不管做何等解释,读来毕竟有一种穿西装戴瓜皮帽的怪怪的感觉。

  2、主语不清,叙述混乱

  ①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这组句子的主语是“翠翠”还是“生命”?前一分句的主语好像是“生命” ,但后面几句的主语应该都是“翠翠”。主语不确定,叙述和表意皆混乱。所以另外的版本就删去了“在成熟中的生命”这几个字,让“翠翠”做这组句子的主语, “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反倒更加明了利索。

  ②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

  这组句子的第一分句的主语是“祖父”,第二分句“想了一会儿”的主语就变成翠翠了。所以在第二分句前加上一个“她”字,则上下贯通。这组句子似应该这样表达:

  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她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

  ③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形。

  本组句子的主语前后不一致,第2分句的主语是“昨晚上唱歌的”人, 3、4、5分句的主语是“老船夫”,叙述混乱。本组句子主语应该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表述:“老船夫还以为昨晚上唱歌的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形。”

  3、介词不当,语句不通

  ①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句①中的“在”应该改为“到”。把船从……拉到……(从岸边拉到溪中心),正如生活中所说“把车开到门口”。它表示的是动作延续或趋向,而不是动作发生的地点。

  ②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第二分句的“为了”应该改为“因为”。“为了”表目的,“因为”表原因。根据语境,是因为哥哥觉得自己占了先,才让弟弟先唱的。“了”字表示“占先”已成基本事实,与后面的“让”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也表明句间不可能是目的关系。

  ③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

  句③中的第二分句中的“同”应该改为“从”;或者将“离开”改为“告别”或“分开”。把第二分句改为“就决定了从茶峒这个地方离开” 或者“就决定了同茶峒告别”或者“就决定了同茶峒这个地方分开”。“同茶峒地方离开”一定不是文通字顺的最佳表达。

  ④那水手把手指着大老。

  ⑤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

  这④⑤句中的“把”,作介词用,恐怕不很恰当。作动词,像古汉语“把酒临风”中的“把”,作“抬起”“握着”讲,才能讲得通顺。如果非作介词用,就不如把“把”改为“用”字,来得更加痛快明了。

  4、句子杂糅,晦涩难懂

  ①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本句中“各种”和“类”并举,有杂糅之嫌。就像“在没结婚之前”一样,它就是“在没结婚的时候”和“在结婚之前”两个正确句子杂糅而成的病句。本句就是“还有各种甲虫的气味”和“还有甲虫类气味”的杂糅。

  ②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去”(做某事) ,表示将要、就要去做,现在还没有做;“到”是动词的已然时态,已经做过了。所以,删掉“去”或“到”,变成“很放肆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或者“很放肆的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表述的时态不再矛盾,并且句意明确,句子也流畅了。

  ③(翠翠)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整理句③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的主干实际上就是“翠翠追明光”。充实一下修饰成分,句③就变成了“(翠翠)便用眼睛去追那萤火虫的明光。”或者“(翠翠)便用眼睛向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④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 P134

  句④第二分句中的“已极熟悉”,是“翠翠对虎耳草已极熟悉”或者“翠翠已极熟悉虎耳草”的意思。它应该是与第二分句“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相并列的第三个分句。而不应该仓促的依附在第二分句之后,造成句意堆砌,句子杂糅。

  这样改动,则语义明朗,句子流畅:

  “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对它已极熟悉。”或者“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已极熟悉的肥大虎耳草。”

  ⑤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句⑤中的“也”应该改为“就”。 像第一个分句一样,第二个分句中也存在一个“如果……就……”的假设关系:“他唱多久我就听多久!”或者构成条件关系:“他唱多久我都听!”两句均可,但杂糅在一起则为病句。

  5、不合逻辑,违背常理

  ①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站了一忽儿,祖父也从屋中出到外边来了。

  句中的“出了”应改为“出到”或“走到”“来到”。“出了屋外”的毛病就像“出乎意料之外”一样违背常理。

  ②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成为一片黑色。

  在“无处不可照及”的月光朗照之下,万物应该是笼了一层银白色,或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一样“笼了一层纱”“沐浴在牛乳里”才对,怎没会成了黑色? 只有影子才是黑色的,这是写竹篁还是写阴影?交代不清,让人费解。

  6、语序不当,有欠严谨

  ①因此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 p133

  此句应该修改为“因此提到了翠翠的死去了的母亲”。因为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是这样的:①表示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词;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翠翠”应该是时表示领属关系的修饰语,应该放在“死去了的”这个动词性短语的前面;否则,就会出现“死去了的翠翠”的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