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衬托手法初探(3)

时间:2021-08-31

  第四节所写的男女主人公相会给翠翠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第五节开头又做了一次补色: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①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②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小说第三节至第十节是描写三个端午节,这段文字旁逸斜出,不写端午,而写年节,看似闲笔,却是非有不可。首先是第三节提到“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端午已经写过,此处再补写中秋、过年,前后照应,周密无际。同时也为后文第十四节写傩送中秋月下唱歌预设伏笔。其次是前面写翠翠和傩送端午在河边相遇,此时把端午和二人之事暂时搁置,让刚刚燃烧起来的爱情之火忽然熄灭下来,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但更重要的是,翠翠觉得这两年的中秋平淡,过年虽然热闹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翠翠在心里常常回味着和傩送初次相遇的情景,爱情之火从表面看是熄灭了,但翠翠的心里却在熊熊燃烧。小说对中秋和年节的描写,是为了从侧面写出翠翠对傩送的怀念,这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又为第四节的叙述做了一次浓墨重彩地涂染,这种通过中秋、年节写端午也是有变化的:中秋无月,翠翠觉得平淡无奇,在情理之中;年节够热闹的了,翠翠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年节别人看来越热闹,即使翠翠以前也觉得热闹,但有了和傩送相见的那个端午,再美好的节日也都索然无味了。这是真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心理体验。我们如果忽视了沈从文侧面衬托的笔法,极有可能把这段精彩的叙述当做败笔批判,哪里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  边城字字珠玑,不同的观测角度将会看到不同的光艳,这虽是小小的体验,但阅读的快感还是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