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边城》为例,浅谈中西审美之同一(2)

时间:2021-08-31

  二、《边城》中的中国文化美学范畴

  《边城》是中国人写的东西,根深蒂固地具有中国文化的美学意识形态,故在此用墨稍略。1、阳刚与阴柔,也是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与西方美学范畴中的优美与壮美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典美学强调辨证统一,阳刚与阴柔在一定情况下就像太极一样可以相互转换,二者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边城》中小溪平日的阴柔美和洪涝时的阳刚美是一种转换,人们平日里温良恭俭的阴柔美和面对天灾时义无反顾的阳刚美的转换都是对立统一的体现。2、典雅,是指一种优雅华美高尚含蕴的审美感受,蕴含了朴素的艺术形式,一种气韵生动的艺术意境和一种超俗的审美趣味。是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状态,合乎于规范又不拘泥于规范,合乎美丽又超然于美丽的状态。《边城》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准则,“哀而不伤”,有种淡淡的忧愁贯穿始终,不逾矩,却游刃有余,以一种唯美的眼光观照自然和人生,不涉及功利。3、自然,这一范畴体现中国古典美学追求“天然合一”的境界。自然之美包括本真性、真诚性、天然性。本真性指原始的生命不加认为介入的状态;真诚性涉及人的情感表达,无矫作、无约束、合乎自然和自我的一种内心状态;天然性指艺术形式和手法无太多琢磨,还艺术形象之原貌。《边城》中的山水未遭工业战争的破坏,人类生存痕迹融于自然之中,人们的情感真挚朴实,作者写作手法多为白描,无华丽辞藻渲染铺成,体现了自然之美原则。

  三、中西审美的同一

  通过前文分析,看到了那么多中西方审美的差异,但更应该看到差异现象背后同一的本质。在差异背后,人类共同的美的本质是不变的,同一是通过美的符号无功利地形象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1、艺术的真实,并非是实实在在的如镜子反射一般的真实,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反应情感的真实和历史的理性,是一种主观诗意的假定的内蕴的真实。《边城》是小说,自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生活,但他们反映出小城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美好心灵世界,能放映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真实热爱和依恋;《希腊神话》是神话但通过一个个虚拟的形象真实表现人性的自我矛盾和对命运的抗争。又如电影《毕加索的奇异旅程》关于毕加索的生平经历及作品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虚构的,但通过这些荒诞的剧情,我们可以看到表象背后的画家的坎坷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表现的真实的精神世界。不管中国还是西方,人类最本初的对真实的渴望和追求是一样的。2、人性的良善。这种“善”并非仅仅指善良一词的本意,还有高尚和进步的意味,人们自审美过程中但有功利性的情感评价。《边城》中的善是一种本真的善,是“恻隐”之善,也就是这种行为是顺从于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并非顾及社会舆论或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本能。这种审美感受中西方是共通的,如同我们都会为地震中伟大的母亲舍身救出自己的孩子的行为而感动落泪一样,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3、感性的美。这种“美”较“善”而言是更不易改变的,因为它不具功利性,摒弃了实用主义观念,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本质的能给人内心带来净化、愉悦和升华的。它必通过一定的外在形象表现出来,反应的情感是感性的有感染性的。例如波澜壮阔的大海、熟睡的婴儿和泰戈尔的诗都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西方美学范畴中的“优美与壮美”及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 “典雅”都能体现人类共同的对美的理想与渴望。《边城》也好,《十四行诗》也好,中西方美学种种差异背后凝结的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其本质是一样的形异而神同,殊途而同归。

  所以中国文学作品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应该刻意回避中国古典审美标准,迎合西方审美情趣。应该把握最终审美原则及人性的本质,写出中西并容、雅俗共赏、无过多的社会性政治性文学作品。相信中国文坛、中国美学界一定会走出一条不失特色的为世界所认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第四卷.312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第四卷.379

  [3]王一川.《美学与美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79

  [4]王一川编著.《美学与美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5]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沈从文.《边城》.见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