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式人生形式的归依

时间:2021-08-31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式人生形式的归依。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式人生形式的归依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沈从文的作品大多可以看作是湘西风土人情的优美而哀伤的画卷;他的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其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沈从文创造出闪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作家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

  作为乡土作家,沈从文与其他的作家不同之处在于他在作品之中营造着自己独特的人生形式。他在《边城》的创作动机中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两个阶层,即 “城市”与“抹布”,正是在这两个鲜明对比的阶层生活中,他所追求的“人生形式”便更加神圣和自然,超脱世俗。这一切自然而然的人生情感从他的《边城》《长河》《湘行散记》《湘西》等清新细腻、清淡如水的著作中缓缓流出。作家一生苦苦渴盼的人生形式也在这些作品中找到了心灵的归依。

  一、向自然的归依

  这主要表现在沈从文作品所选择的古朴的自然背景里。沈从文的一系列描写湘西的小说或散文的背景均是大片的梦幻般的风景,在他的小说里呈现的便是真正的自然,真实而不加雕琢,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自然而然的用笔勾勒出来。《长河》中对沅江流域的动态描写,《边城》里对边地细致地描绘,《湘行散记》中以书信体对湘西地域的详细介绍。而正是在这大片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沈从文将自己的人生形式的境界展现出来。

  走进《边城》,走进这部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小说文本,也便是走进了现代人类社会最神秘最充满人情味的世界。那里,沅江的流水,静谧安详;吊脚楼房下的船只,沉默不语;古城墙外的小道,蜿蜒流长;浣衣的妇人,淡然安静。这便是边城,那个淳朴厚道的小镇,那个宛若传说的人间仙境。不仅边城如此,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景永远经过清水的过滤,平实简单而又不乏味。其中《长河》是作者1937年回到湘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之后有感而写的一篇随记。跟随作者叙述的目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在战乱年代中的种种变迁。而正是这种变迁让沈从文在营造人生形式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文明对湘西世界的冲击和喧扰。

  《边城》是一曲恬淡的田园牧歌,更是月光下的夜话。有拉家常般的亲切,也有细雨朦胧的淡淡忧愁。沈从文用他那不与时代世俗相浸染的笔描绘出一幅朦胧而又清晰的边城素描,更勾勒出了一群鲜活具有灵性的人物。单纯轻盈的翠翠,聪慧含情的天保、傩送,纯朴憨厚的爷爷,慷慨豪爽的船总,甚至连动物也都是那样的温驯有灵。他们便是边城几百里流域中的一个小镇里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平淡无奇。然而这些人“却因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便各自有了一份哀乐”,也便有了边城里的小小故事。而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便是湘西流域里小小的边城,那清澈碧绿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清丽,优美如画,给我们展现出美妙的湘西风景画卷,让我们的视觉连同心灵一起沐浴着美丽与圣洁。

  这一切自然的描写正体现了沈从文追求的人生形式向自然的归依,他自属为“乡下人”,便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这天地间真实的美,天然的美。后来的城市生活远离了这样亲切的自然生活,而代之以更多的喧闹和烦扰,于是他便将自己梦幻般的人生追求托付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