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美学特征(2)

时间:2021-08-31

二、丰富独特的风俗美

  《边城》中,沈从文不惜笔墨,描绘了湘西苗族的对歌、提亲、赛龙舟、中秋舞龙耍狮等风俗场景,尤其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绘,展示了边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虽然用了很长的篇幅,但是并不使人感到累赘。

  小说的第一章第三节,作者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描写端午节和赛龙舟的风俗。关于端午节时的穿着和吃食:“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接着,着重描绘了赛龙舟的船只、桨手、擂鼓打锣的,还有在两岸的观众,面面俱到,又详略得当,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丽的风情画。

  另外,对于中秋舞龙耍狮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些生动的习俗风貌,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蒙优美的诗意烘托。

三、淳朴率真的人性美

  由于茶峒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小镇村民的性格都是那么淳朴、率真、善良,在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小说着力于展现湘西人民内心善良、美好的本质。汪曾祺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现实。”

  以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为例。少女翠翠的形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是独特的。她和普通的茶峒人一样,质朴、善良。同时,少女的纯情活泼,柔美如水,充满幻想和希冀在她身上也一一展现出来。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遇见傩送,情窦初开,作品通过对翠翠的心理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细腻的刻画,展现了一个茶峒少女特有的纯洁、美好的品质。

  初见傩送的那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街等祖父,直到天黑仍未见祖父,傩送便派伙计护送她回家。当她听伙计提到“二老”这两个字时,她想起自己之前骂二老的那句话,既吃惊又害羞。到家后,翠翠站在船头一言不发,“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又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些句子,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纯情羞涩的蒙情愫。

  在第八章第三节中,对翠翠的心理活动有这样一段描写:“翠翠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的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好像目前有一个东西,同早问在床上闭了眼睛所看到的那种捉摸的黄葵花一样。这东西仿佛很明朗地在眼前,却看不准,抓不住。翠翠想:‘白鸡笼真出老虎吗?’她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白鸡关。”翠翠对傩送的感情,如白河一般透明,翠翠的性格,如天空一般澄澈。

  除了对翠翠细致入微的描写,沈从文还着墨于一类人――妓(ji)女。“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ji)女,也永远那么浑厚”,“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作者笔下,“妓(ji)女”这个“职业”都显得如此合理。而妓(ji)女本身更是与常人眼中的放荡是不一样的:那些妓(ji)女与某个水手相好以后,“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从这些描写当中都可以看出边城人民性格品质的淳朴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