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时间:2021-08-3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 环境 爱情 人性 审美内涵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京派”的领袖人物。沈从文是一富于诗性的作家,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欣赏《边城》带给读者的美:其一山水美,其二人情美,其三人性美。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渗透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

  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于是他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因此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她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作者正是将现实中的湘西边地进行艺术的加工再塑造,从而展现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湘西桃园世界,让人无限的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