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原初解读和个性教学范文

时间:2021-08-31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一一一沈从文

  依据社会和文学批评认同理论:从中小学语文课本,到各类文学作品,阅读乃是认同建构的重要认知形式,语言是形成关于我们的自我观念的重要通道。而事实上,诸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 我们会成为谁的追问是贯穿于人类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的。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他们普遍敏感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因此作为他们阅读主阵地的语文教材选择怎样的篇目,语文课堂如何阐释演绎文本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作为知识分子的语文教师肩上还担负着另一重重任,需要我们用特别犀利和深刻的目光审视我们的教育,包括制度、教材和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等等。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许是文化意识形态霸权实现维持社会阶层不平等的动力和帮子。张开我们批判的触觉,我们会发现我 们的语文教材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篇目选择、教参解读以及我们久已习惯的教学方式,处处还有背离人文精神崇仰美和善、民主和自由的存在和表演。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边城》的入选教材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幸事。因为她精神健康,因为她文质兼美,因为她真诚、朴素、清新,更因为她流淌在文字中的无处不在的无边无际的爱和哀痛。这也是我把沈从文先生写给张昭和先生的那几句话抄在开头的原因。我以为那是打开《边城》大门的钥匙。彼时与我同龄的32岁的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中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了整个人生,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和历史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他对人类,对生命,对宇宙的体验在湘西的群山中那一脉静谧的水边达到了上下通融,与万物契合的崇高境界。我想象作家写作此文时内心时时难以平伏的哀痛,常常泪流满面又会心微笑的样子(我的阅读就是这种样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我的感受和理解与学生交流,我想象他们被感动,想象爱的气息在几颗年轻的心灵之间忧伤地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