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最明显的情感――爱
这是文章表现最直接、学生也最容易找到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情感的分析探究。
二、提出问题,聚焦首尾
提出一个问题:“在第六自然段,父亲那时才四十多岁,为什么在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像极了八旬老人?”这个问题直击散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文章时的真正背景,进而聚焦《背影》的首尾两段。这时抓住的不是某个人物,而是一个字,“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不”字。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高潮。“‘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不’具体指什么原因?是不敢?不愿?还是别的什么?”这个不带有感情的字眼瞬间成为学生深挖的重点。在学生思考讨论时,引导学生使用组词带入法,补充“不”字后面的字,组成一个词带入文中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追问理由,启发学生带入“我”的身份和背景进行思考,从“我”的视角理解“我”的想法。不否定学生的思考,通过追问引导,让学生找到思考中的漏洞。在学生探究兴趣最浓厚的时候,转回文章的最后一段,带领学生分析最后一段。抓住“不同往日”、“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等重点片段,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复式问题启发,让学生找到朱自清交代的真正背景和首段“不”字的真正含义是“不好意思”,而且是“我”不好意思见父亲,“我”是含着愧疚之情的。这时,老师才告诉大家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产生隔阂的前因后果,了解《背影》写作的特殊时间和事件,感受朱自清情感的诱因,体会朱自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过程,明白《背影》是朱自清写来向父亲道歉,请求父亲原谅的文章。达到教学过程的又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