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3)

时间:2021-08-31

  二、父子矛盾冲突的僵持与和解

  据《朱自清传》记载,1921年秋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八中,从此父子失和。1922年初春,朱自清将家眷从扬州接到杭州,父子矛盾激化,父亲不肯原谅朱自清。1922年暑假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想缓和与父亲的矛盾,却受到父亲的冷遇,甚至不让他进家门。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一次,但父子关系仍未好转,双方裂痕越来越深,后来朱自清就几年不回家了。从1923年至1925年是父子矛盾的僵持期,就是《背影》中所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到作者写《背影》这篇文章,这种僵持的关系才表现出了和解的迹象。作者在文末说:“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有和儿子和解的意愿,而作者是在饱受父子矛盾的煎熬与痛苦中写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借回忆八年前父亲送自己上学时买橘子的情景往事流露出对父子往日深情的怀念,从而表露出了与父亲和解的意愿。毕竟血浓于水,骨肉亲情战胜了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与冲突,据《朱自清传》记载:多年以后的1928年,朱自清的散文集《背景》出版,“开明书店将《背影》寄到朱自清老家扬州,他的三弟朱国华接到一看,不由喜出望外,连忙拿着书飞快奔至二楼父亲的卧室,让老人家先睹为快。这时朱小坡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他把椅子挪到窗前,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读着儿子写的文章,心中感到莫大欣慰,昏老的眼睛猛然迸出兴奋的光芒。”【5】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完全理解了儿子,父子关系趋向和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是矛盾冲突中的父子深情,这种矛盾冲突是封建旧思想同新文化新思想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使父子失和,使作者饱受失去父子亲情的痛苦,但正是在这种痛苦中,使作者在文章中传递出了不同于一般骨肉之情的更加悱恻、悲切、深厚的父子真情。  参考文献:

  [1]李馨.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朱自清<背影>的深层思想内涵[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26-28

  [2]朱自清.朱自清精品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32

  [3]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25

  [4]季羡林.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2003(3):2

  [5]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