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2)

时间:2021-08-31

  三问

  女生难道更“坏”

  在这样的`残忍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个更让人难以接受的现象:不知从何时起,女生成了欺凌的主角,比如凌虐鲍嘉的5名女生。

  在已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女生对女生的欺凌占了一半以上,还有一部分由女生参与、男女生共同实施。

  而且,女生的欺凌手段,其恶劣之处往往令人匪夷所思:

  还有更恶劣的,施暴女生在剥光被欺凌女生衣服后,邀请男生观摩并进行欺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卞茜转发给记者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名女生倒在地上,两名女生恶狠狠地轮流抬脚踩踏这名女生,另有数名“观战者”。

  某幼儿园张老师告诉记者,就她从教20多年的观察,女生普遍比男生早熟。有一次,班里有个叫圆圆的五岁女孩很不开心地告诉她,自己不希望父母生二胎,因为不想有人跟她分房产。

  当男孩还在迷恋热血英雄时,女生往往已经开始对一些情节复杂的电视剧感兴趣。

  李妈妈的女儿读小学四年级时,正是《甄嬛传》热播的时候。有一次,女儿哭着回家。原来班里一群女孩在课间演起了《甄嬛传》。带头女生要求李妈妈的女儿演宫女,见到她和其他“小主”要行礼。她不会也不愿意,便遭到女生们的围攻。女生们骂她笨,还说要赏她“一丈红”。

  “不仅女孩早熟,而且,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女性和男性在表达攻击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卞茜告诉记者。

  过早强化的竞争意识,认可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接受宫斗剧中攀附权贵的价值观,让一些女生对同性充满了莫名的仇视。一个眼神、一次撞衫,都可以在她们脑海中丰满成一次争风吃醋、你死我活的宫廷争斗,而她们采取的手段也一如宫斗剧反派女主:不遗余力地损害对方的身体,不遗余力地侮辱对方的人格。

  四问

  为什么要拍视频

  初中生小潘的做派很有舞台感:走到哪儿都有人跟着;放学后,带着“小兄弟”吃烧烤、喝饮料。钱不够用了,便向其他同学“借”。

  “这样的孩子,一旦认为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便会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申浩律师事务所张玉霞曾经处理过一桩未成年人案子,导火索正是面子问题。“带头大哥”要求大家孤立某个同学,而有位同学把自己的手机借给这位同学使用了,“带头大哥”觉得这是不给他面子,便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结果却酿成失手杀人的惨剧。

  要“带头大哥”放弃这种“身份”和“地位”,很难。记者让小潘尝试着描述自己的感受,他说:“反正就是很爽。我考试拿不了第一,但现在这样,人人都会关注我。”

  根据王裕如的分析,“带头大哥”不外乎两类人:一类家里有权有势,孩子在自家饭桌上接受的就是权势教育,他的霸道是父母霸道的翻版;

  另一类则家境贫困或父母离异或两者兼而有之。“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做了‘带头大哥’反让他拥有资源了,因为他既可以欺负人,也可以保护人。这个逻辑和黑帮势力的逻辑是一样的。”王裕如说。

  这样的心理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个人们普遍觉得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欺凌者喜欢拍视频上传?

  2016年5月26日,一段3名男生殴打一名男生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事件发生在乾县漠西初中,在长达1分46秒的视频中,一名穿着黑色外套的短发男生站在黑板前被另两名男生殴打,画外音是“正录着呢,快开始,麻利点……”。

  去年5月11日,江苏省4名女生把一名17岁女生带至宾馆,扒光其衣服后进行殴打,并将现场照片上传至QQ空间。

  去年5月15日,山东省兰陵县8名女中学生群殴一位女生,她们效仿网络游戏中的打人场面,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

  去年6月10日,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强迫吃大便。欺凌者用手机拍下全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北京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耿申看过很多校园欺凌视频,其中一个视频相当惊悚:一个欺凌者将一块空心砖举过头顶,用助跑的方式砸向被欺凌者的头部。耿申告诉记者:“周围其实还有实心的大石头,可见欺凌者并不是想要杀人,他用更激烈和夸张的方式欺凌同学,是因为旁边正在摄像,这让他有表演的欲望。”

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

  耿申还发现,当没有围观者的时候,欺凌事件的恶劣性会下降,欺凌时间也会缩短。而围观人数越多,欺凌者的快感和被欺凌者的痛苦也就越大。

  在鲍嘉事件中,小敏、小晨等人也在有男生起哄后,加剧了对鲍嘉的欺凌。

  以前的孩子,打架就是打架,欺负人的行为往往因具体的事件而起,发生过了即告结束。但今天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欺凌的行为就是目的本身,多人参与、多人围观、拍摄视频并刻意传播,都使得暴力变成了“审美”的对象、“享受”的过程。

  在校园欺凌中,除了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有围观者群体。围观者有时只是围观,有时也会参与欺凌行动。与鲍嘉同宿舍、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小云,为什么也打鲍嘉?事后小云说,当时看见鲍嘉挨打时不哭不喊,于是自己也上去打了。为什么要这样?她自己也说不清。

  其实,围观者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在《蝇王》中也有铺陈展开。在书中“反派”主角杰克的鼓动和诱惑下,大部分孩子追随着他过起野蛮、血腥的生活。除了诱惑,杰克更抓住了孩子们心中的恐惧感,因为恐惧感正是他建立自己权力欲望的基础。在今天现实的校园生活中,这种恐惧可能是害怕被孤立。

  五问

  加重处罚就行了吗

  在鲍嘉事件中,只有年满17岁的小敏被开除学籍,小晨和小荣仅留校察看一年、小雨和小云记大过。

  而在今年1月,曾轰动中美的中国留美学生凌虐案有了判决结果: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

  两相对照,便有了将限制刑事责任年龄下移的呼声和建议,但这种泛化的法治思维,是否真的管用?还是只会制造出更多的少年犯、儿童犯?

  人们常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的问题,那么,加强刑罚力度、降低刑罚年龄,是否是在让孩子为大人的错误承受责罚?

  在凌虐鲍嘉的5人中,有3人来自单亲家庭,据说她们长期看不惯鲍嘉爸妈接送鲍嘉时的亲密样子。

  在正常家庭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到了这些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眼里,便是讨人厌的“秀母爱”。

  在孩子成长的微环境中,家庭的重要性甚于学校等其他环境。“有些孩子欺凌他人,也有些孩子自虐、自残,其本质是一样的,都带有攻击性。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就会发现,他在家庭中一定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卞茜说,“他们的家庭功能一定是不全的,家庭关系是凝固不流动的。”

  卞茜特别指出,单亲家庭不一定家庭功能不全,反之,完整的家庭不一定就具备完整的家庭功能。良好的沟通,爱的习得,才是最重要的。

  她注意到,在中国留学生凌虐同胞案中,其中有一名被告人初到美国后曾出现不适应,她向母亲求助。但母亲只给她一句话———你留也得留,不留也得留。“在普通人眼里,这些欺凌者太可恶了,但在我们专业人员看来,他们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有很多愤怒、害怕需要发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还与学校的功利教育有关,“只关注知识教育,忽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法制和规则教育。”

  在一些学校、一些老师眼里,分数比天大,分数之外的其他事,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儿子班里有个女生小芸,常常考年级第一,但她带着几个孩子,天天翻别的孩子的书包,抢零用钱和零食。家长们纷纷向班主任反映,但班主任照样在家长会上得意地宣布,‘我们班的芸宝宝又拿了年级第一。’”高妈妈气愤地说。

  正是这个小芸,在记者与她多次沟通后,终于有一次哭着对记者说,自己一直很焦虑,因为父母要求自己门门课、次次考都得是100分,老师也总是拿她作为全年级的榜样。“我总是做噩梦,梦见自己考了99分。只有抢同学东西时才觉得放松。”

  全国人大代表姚晓英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指出,教师的身份权威也正陷入被质疑的困境。近年来不断曝出的教师不当行为,损害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不能从家庭中获得爱与支持,也不能从学校中获得人文教育,很多孩子只能向社会“学习”。

  但是,当下社会正处于极速分化期,竞争呈现残酷化,房子分大小,车子分档次,人分等级,以财富、地位划分阶层的机制,难以在孩子们心中打下“我们是平等”的情感基础。忘记了对方也是同类,施暴者就不会主动地去想,打在对方身上对方会疼,污辱对方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这样的社会,戾气常见,让未能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孩子,更加误入歧途。

  而一些看似正义的声音,其实也充满着暴力和血腥。比如,每当有校园欺凌视频流出,网上往往伴随“败类”、“人肉打人者”、“他怎么打别人,就怎么打他”等看似充满正义感的喊打喊杀声,但这些“正义使者”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正义”正在给孩子示范什么?

【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1.校园欺凌手抄报的内容

2.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

3.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

4.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

5.预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

6.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大全

7.拒绝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

8.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