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白居易(2)

时间:2021-08-31

  主题思想鲜明,是《观刈麦》的特色之一。这首诗是白居易元和二年(807)任盩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时所作的。县尉是个主管缉拿盗贼和按察奸宄的小官儿,要时常到乡间查访。因此,与农民接触的机会很多,从而为他创作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观刈麦》是一首描述农民割麦劳动的诗,全诗二十六句,但却写得集中、凝炼、深刻。

  诗的一开头就写在五月麦收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全力以赴,抢收“覆陇黄”的小麦,连妇女和儿童也来到田间给男劳力送饭送水,而壮年男劳力正在烈日的灼烤下挥镰抢收,尽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他们却“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平平淡淡的几句话揭示出农民劳作的辛苦,同时把他们抓紧时间急于趁白天把麦子早收完的心情真实地表现出来。接着进一步集中笔墨具体描写一个拾麦的贫妇人。她抱着孩子,挎着破竹筐拣遗漏在地的零星麦穗,为了“充饥肠”。为什么“拾遗穗”,因为她家的土地已经“输税尽”—— 为纳官府的赋税而卖光了,没有土地可耕耘,自然“盎中无斗米储”(汉乐府《东门行》)了。可见,拾麦人的生活比收麦人更穷苦。今天的拾麦者,原本也是昨天的收麦者,只因为“家田输税尽”而沦为拾麦人。这就暗示了今天的割麦者,可能会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辛苦劳作还是一场空。这里深刻地揭露了赋税的繁重,正是“苛政猛于虎”的真实写照。割麦人生活原本不宽裕,漏掉的麦子,自己也还是要拾的,但他竟允许贫妇人随镰拾麦,可见割麦人对拾麦人的同情,反映出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帮助的可贵品质,与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不择手段地残酷剥削,恰成了鲜明的对照。诗的结尾写诗人从农民的痛苦生活联想到自己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感到非常内疚和不安。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能够理解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并对自己自责,而且能更进一步地抨击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