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佛缘

时间:2021-08-31

  导语:白居易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性格刚直,见到不平之事,敢于直言进谏,虽然因此得罪了权贵,屡遭贬谪,但依然能够以佛教的平常心来对待。在信奉佛教之后,他对功名利禄和权势纷争都视若浮云,而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念佛修行上。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佛缘,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邦(今陕西渭南县)。白居易自幼聪明好学,6岁时就能作得好诗,2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l岁时,试书判拔萃科,32岁被授校书郎,从此步入仕途。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元和九年(814)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的凶手,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自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

  “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他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自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 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他曾作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