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作品的价值(2)

时间:2021-08-31

  这诗化美化的具体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或来自于民间的传说,或来自于白居易自己惨痛的婚恋悲剧,如白居易在青年时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姑娘有过刻骨铭心的热恋,后来由于社会和家庭的阻力而被迫分手,这样他就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把自己这一段惨痛的人生经历及其感受,融入《长恨歌》的创作里,这就又有了夺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特点,就遭遇了婚恋的不幸且痛彻肺腑这一点说,白居易是把唐明皇看成了“同为天涯沦落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深切同情,当然也就在《长恨歌》的描写里,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和真情。那“恨”是乐极生悲的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恨,是至死不休的恨;恨正深,恨太痛,恨永久。这便是诗题里恨的丰富内涵及其特点。

  在《长恨歌》里,白居易先以旖旎华丽的情思和辞采,写出了杨贵妃那娇艳惊人的美和娇媚可人的美。你看她春风得意时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那浅浅一笑,就流溢出让人无法抗拒、令人神魂颠倒的妩媚,这是贵妃自身“一笑”与“百媚”的对比,同时也是极为传神的夸张;而这“一笑”的顷刻之间眨眼之时,又立刻让六宫三千佳丽黯然失色自惭形秽,这也是贵妃与环境的极化对比,这又一重对比也包含着给人印象深刻的夸张。在贵妃这美艳绝伦的描写里,寄寓了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中唐文人普遍都有的以风流才子自命的心理,他们不仅需要真情慰心,也需要美色娱目。

  以才子自命,当然更关注自己个人在现实的感受和享受,更注重自己个性情绪上的抚慰和满足。特别是一个红尘里的红颜知己。这位红颜知己已是中国文人处于感伤心态时的最佳抚慰者,衍化到后来,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唯有在这红颜知己的真情抚慰下感伤才能获得消释和平复,也正是在这红颜知己的真情抚慰下,感伤也变得风流而美丽。  中唐的文人们品尝着人生的各种失意,面对这种种失意,中唐又人已无力也无心做出盛唐文人才有的耀眼抗争,他们既源于这失意而无奈伤感,也在这失意的体味饮恨中获得一种诗意的悲慨悲感,既以此自娱,亦以此娱人,中唐的文人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穷苦之音易好、富贵之音难工的文化心态的认同。在婚恋的层面上感伤、感慨着人生的悲欢。

  综上所述,从“对历史的重构体现作者的历史观和现实观”方面探索了《长恨歌》的价值,它被后人奉为长篇歌行中的绝唱,还有一些价值值得我们去探讨,如叙事艺术方面的创新,语言的优美明丽和运用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的娴熟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