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的览镜诗(3)

时间:2021-08-31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清澈,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我惭貌丑老,绕鬓班班雪。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当时男女情侣之间互赠铜镜之事也时有所载,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中“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即是一例。白居易此诗作于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表面看来此诗是以明镜永远明亮不缺比喻友情万古长青,但在送别之时以镜子为赠物,其含义是不同于前引李白诗中青年男女之间的以镜为赠的,其中所包含的亦是白居易对友人的殷切希望,他不仅自己力图成为君王优秀的“镜子”,匡扶天子,救民水火,而且热情勉励友人,希望友人不论世事如何都以明镜自期。

  在当时诗歌中的镜子主要是女性闺怨象征的观念流行之际,白居易独出流俗,在诗歌中赋予镜子以政治的意义,用诗歌来阐发以往诸子散文和史书中的道理,一方面可以说是白居易诗歌趋于通俗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中看到白居易自励自强、坚明劲削的思想品格。元和初年在担任左拾遗期间,恰逢宪宗有心求治,白居易正躬直词,临事不挠,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大胆上书,评议朝政得失,谏诤之外又与元稹一道,针对大历至贞元前期诗坛出现的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远离现实、放情山水的倾向,积极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政教功能,倡导了一场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作于此时的《新乐府》等大批讽喻之作,继承并发扬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抨击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许多尖锐重大的问题,充满着诗人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联系《百炼镜》等诗歌可以真切体会到白居易早年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王朝统治献计献策的积极入世的儒家王道政治理想和主张,及积极参与补益社会工作的满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