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咏老诗分析(2)

时间:2021-08-31

  他的《九老图诗》:“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这是在七老图的基础上,加入了洛中遗老李元爽(136岁),僧如满(95岁)。可见白居易老年生活并不寂寞,也不孤独。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也有老年朋友为伴。当然,老年生活的波澜,也会引发人生悲慨。白居易《悲歌》云:“白头新洗镜新磨,老逼身来不奈何。耳里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独有衰颜留不得,醉来无计但悲歌。”老迈的心理承受能力,任你如何坚强超脱,耳里频闻故人死的冲击,不免欷歔!当然,诗人在《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仍然这样吟道:

  花边春色水边楼,一坐经今四十秋。

  望月桥倾三遍换,采莲船破五回修。

  园林一半成乔木,邻里三分作白头。

  苏李冥蒙随烛灭,陈樊漂泊逐萍流。

  虽贫眼下无妨乐,纵病心中不与愁。

  自笑灵光岿然在,春来游得且须游。

  会昌二年(842年),年满七十的诗人,经历人世沧桑仍然灵光尚存,先前的友人苏庶子弘、李中丞道枢,以及陈、樊二歌妓,据白居易在诗中自注:“十余年皆楼中歌酒中伴,或殁或散,独予在焉。”自然值得珍惜,没有必要辜负来日无多的岁月,“春来得游且须游”,展示了晚年白居易的健康心态和不畏老迈的积极精神,值得老年朋友取法。

  二

  白居易的老年生活是如何安排和度过的呢?我们在他的咏老诗中不难发现其较为丰富的内涵和适合诗人自己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的选择。

  首先是虽老不悲,积极登山健身:“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南村韦处士,西寺闲禅师。山头与涧底,闻健且相随。”(《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诗人年逾六十,步入老年行列,且喜体魄尚健,心情亦佳,虽老迈而未减登山寻幽,聚晤韦处士的兴致。寻云看山,幽涧听泉,此乐何极!与处士清谈,听禅师说法, 如此安排,自然与老年人心情契合。

  老年有老年的度日方式,不必强求于自己精力体魄不相符的选择:“岂是交亲向我疏,老懒自爱闭门居。近来渐喜知闻新,免恼嵇康索报书。”(《老慵》)然而欢乐与笑容不可少:“少年信美何曾久,春日虽迟不再逢。欢笑胜愁歌胜哭,请君莫道等头空。”(《劝行乐》)悠闲是自我放松的最佳状态:“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门外红尘合,城中白日忙。无烦寻道士,不要学仙方。自有延年术,心闲岁月长。”(《北窗闲坐》)心闲是对纷扰人世的自我放逐。北窗闲坐,大有陶渊明闲坐于北窗之下,酣饮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的气概。此是何等享受!

  诗人以老自嘲:“面黑头雪白,自嫌还自怜……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铁马因疲退,铅刀以钝全。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喜老自嘲》)白居易自注:“时俗谓七十以上为开第八秩。”七十老翁,孤独难免,诗人内心世界并不寂寞,饮酒赋诗,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和著述不辍的晚年:“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自咏老身示诸家属》)好一幅生动谐趣的老少怡乐图!如此的晚景,夫妻偕老,儿孙满堂,衣食无忧,走笔吟诗,曝阳而眠,令人叹羡。

  知足常乐是老年必须恪守的信条,白居易深谙此道:“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寄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狂言示诸侄》)其中“形神闲且逸”最为重要。

  人生贵在知足,切不可贪得无厌。对于老年人,尤为要紧,不可攀比;因攀比而丧失心理平衡,乃自取其辱。当然白居易是那个时代的成功人士,但也是其奋斗的结果。年老的朋友只要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就应以乐观满足的心态,安享晚年。

  欢娱度晚年是白居易的个性化选择:“今朝三月尽,寂寞春事毕。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临风独长叹,此叹意非一。半百过九年,艳阳残一日。随年减欢笑,逐日添衰疾。且遣花下歌,送此杯中物。”(《三月三十日作》)年事已高,来日有限,欢笑日减,衰疾袭来……面对老境,乐观心态最为重要,花下放歌,饮酒赋诗,以欢娱的方式为衰暮年华注入活力:“百事尽除去,尚余酒与诗。兴来吟一篇,吟罢酒一卮。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对酒闲吟》)老年人适量少饮,健身活血,吟诗寄兴,这样才不致寂寞苦闷,“或伴游客春行乐”,去旅游观光,饱览秀丽山川;“或随山僧夜坐禅”,于深山古寺追随僧人参禅入定,求得心灵的平复。如白居易在《负春》所吟:“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调气适合老年人病情的平稳与治疗,而坐禅则是衰迈之身斋心净化所必须,健康活着就是幸福。《白发》勾勒了乐天老翁的行乐自画像:

  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发尽皤然。

  歌吟终日如狂叟,衰疾多时似瘦仙。

  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光朝念蕊珠篇。

  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闲游即醉眠。   白发上头三十余年,歌吟终日却仍似当年,虽是衰疾羸弱之身,而精神矍铄却似瘦仙人一般,颂经信佛,日子过得充实而娱悦:不是闲游美景,就是饮酒赋诗而醉眠。

  然而,由于年老体弱,狂歌须适度,醉眠戒滥饮,以免乐极生悲,适得其反,诚如诗人在《老去》中所云:“老去愧妻儿,冬来有劝词。暖寒从饮酒,冲冷少吟诗。战胜心还壮,斋勤体校羸。由来世间法,损益合相随。”损益相辅相成,把握不好尺度,好事也会转化为坏事。这对于老暮之人尤须记取。  白居易《池上篇》展示其老年度岁境况:“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此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此诗序文颇长,是说诗人晚年经营准备终老故园的情形。此外,他在《不能忘情吟》并序中言及已届暮年的自己,散去家中长物(余财),放歌妓,卖骏马之心情。总之,诗人晚年,致仕隐居之后,恬然面对日趋老迈的境况,有序安排自己老年生活,认识到“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足……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叹老》)的自然规律。从孩提时代到青年、壮年再到老年,是每人都面临的经历,要从根本上治疗衰老是不可能的。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生产力如何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如何完善,人生衰老并迈入死亡是无法回避的必然的归宿。这就是白居易咏老诗歌给我们的启迪。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是一篇仿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言志之作,重点是对他老年致仕之后生活情志的展露:“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年虽老,未及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

  诗人步武渊明,抒写老年情志喜爱,称所居有池及台榭舟桥,兴好嗜酒、抚琴及吟咏,交友以情投意合者为伍,且喜游山玩水。这样的老年生活,自然充实有趣。

  诗人接着写道:“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洎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这是白居易自述老年生活的主要安排。诗人妻孥弟侄劝诫其行为,他却振振有词地以自己不好利、不嗜赌、不迷信药石求长生回应之。

  要之,白居易的咏老诗为我们展示了诗人以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虽老不悲,知足常乐,以充实有趣的登山临水、饮酒吟诗、抚琴阅读、与老年友人聚晤清谈、与僧人隐士切磋论道等方式来安排老年生活。这是颇有意义的。当今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据统计已超过1.7亿。老年朋友不妨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从白居易老年生活中适度汲取经验,让老年岁月不至孤独寂寞。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年朋友,健康长寿,永远快乐。

【白居易的咏老诗分析】相关文章:

1.白居易的咏老诗

2.论白居易的咏老诗

3.诗人白居易的咏老诗

4.浅析白居易的咏老诗

5.白居易《咏老赠梦得》

6.咏菊的古诗白居易

7.白居易《咏竹》全诗赏析

8.白居易的古诗《咏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