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市建设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1-08-31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规建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创新城建理念,加大城建投入,将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经营有机结合,强势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全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主要做法是:

县城市建设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依托优势,科学规划,坚持把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

  我们坚持市场理念,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一种产业,认真策划,科学规划,整体运作,引领城市快速发展。

  (一)找准城市定位。县城依江而建,位于、yy、zz三市交界的腹心,是一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ss区域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当前老城日益拥挤,不堪重负,3.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容纳近10万城市人口,急需拓展新城来升级城市功能。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四川省委提出打造川南城市群和川南经济区,yy市委提出打造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和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随着cc快速通道、vv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将从根本上影响到的发展命运,使得将从yy城市的远郊变成yy百万人口大城市的东部核心,从中心城市区的“后卫”变成城市新战略浪潮中的“前锋”。作为川南腹心区域,将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上承担着重要的承载平台,在yy甚至川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城市确定为具有行政、商务、商业和居住等综合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江生态园林城市,响亮提出要尽快融入yy百万人口大市,努力打造yy后花园。

  (二)科学规划城市。我们牢固树立“规划出效益、规划是财富”的理念,并根据城市发展定位,高起点、新理念、大手笔开展城市规划、策划和设计工作。从以来共投入资金近3000多万元,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团队高起点完成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西城4.76平方公里、东城0.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城城市绿地系统、电网、地下管网等规划,确定到2015年,城市面积达成12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西城用地沿长江平行分布,总体布局按照“一心、两片”的紧凑型带状结构布置(“一心”是指规划区中部集合商业、商贸等的公共服务中心;“两片”是指桂溪河东西两片的居住用地形成的两块片区),将打造集生态公园、商务楼宇、高档住宅、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亲水性城市核心区。在完成控规的基础上,从重庆、上海、深圳、海南、香港等全国大城市中的甲级景观设计单位采取带方案公开遴选方式,公开遴选出重庆景观设计院开展景观设计;遴选出设计成都锦里等大型景观的四川奥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四川美术学院实施西城桂溪河商业步行古街商业形态及风貌打造规划;聘请美国hhcp国际设计公司对桂溪河主题公园进行设计。同时,近期将公开遴选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建筑设计总院有限公司进行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上,充分考虑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整个城市经营和西城新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三)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良好城市形象的缩影,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志。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经营城市的战略眼光,积极打造城市品牌,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城市实际,我们聘请知名城市专业策划团队,编制完成《城市发展战略策划》、《新城业态策划》,确立了“仙源福地,上善水城”的城市品牌定位,并提出“仙源长街——万里长江第一街”、“仙源外滩——湿地与滨江公园”、“城市商业——yy商业的明珠”、“城市地产——理想舒居”等四张名片,着力体现千年的城市古韵和长江首善的水城风韵。根据这品牌定位,我们提出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城市发展目标,把宜游作为塑造城市名片的载体,吸引川南、省内、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把宜业作为增强城市张力的手段,积极打造优质优良的投资环境,吸纳投资者投资,加速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支撑,创造出更多创业空间和就业机会;把宜居作为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的支撑,承接川南及yy人口的涌入,进而塑造城市的品牌和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使城市增值,置换出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

  二、抢占先机,抢抓速度,坚持把项目作为城市建设的抓手

  推进城市建设,必须以项目为载体。我们把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总体项目和系列子项目进行运作,以项目的理念推进整个城市建设。

  (一)把握时序,梯次运作项目。在新城开发时序上,一期:核心突破——以对新城整体的环境改造为基础,以沿江休闲、核心商业区和五星级酒店为突破重点,造环境聚能量促发展;二期:拉开骨架——重点对东西两大区域引擎的打造,通过古城、体育馆、职中、湿地公园、中医院全面启动,依靠引擎的拉动,使周边土地价值得到释放和提升;三期:全面开发——当土地价值峰值释放后,有计划的进行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全面开发。目前,已完成县妇幼保健院、消防站等项目的迁建工作;启动长江国际五星级大酒店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约2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已于今年1月7日开工建设;启动国家级职中职中的搬迁工作,该项目投资1亿元,占地约184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已于12月开工建设;计划投资2亿元桂溪河商业古街建设已完成前期工作,在二季度启动建设;开展文化体育中心前期工作,金融机构等逐步往新城转移,新城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推进。

  (二)把握时差,加快项目包装。为有力推进项目实施,我们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把城市战略举措包装成一个个重点项目,抓紧完成评估、可研、初设、地勘等前期工作,做到包装成熟一个,推向市场一个,着力实施一个。为缩短项目前期工作的时间,不按照常规的“完成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做法,根据拟定的项目提前开工时间,倒排时间,在一个环节未完成的同时,紧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甚至同步推进。比如3.5公里的长江防洪护岸三期工程和1.75公里的桂溪河改道工程,我们通过优化方案、将需长江委审批的八个评估报告,分成了8个县领导挂帅的工作组,严格把握流程,超前做好工作,高效率完成了防洪规划、行洪论证、水保、环保、通航论证、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并争取到长江委、省水利厅等机构在“5.12”地震期间超常批复,于12月9日正式开工建设,于4月30日主体工程顺利竣工,从项目提出到项目竣工,仅用1年零7个月时间,相比其他地方同样的工程缩短时间三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