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地理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xx化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总: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地理说课稿 篇2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