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2)

时间:2021-08-31

  篇二:高2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7、人口增长模式由、(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逆城市化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

  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