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6)

时间:2021-08-31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  2.从:听 (民弗从)  跟随 (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 (何以战)  按照 (必以信)  5.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 (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 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编辑本段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编辑本段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 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第二, 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编辑本段研讨与练习

  一、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路、层次,以利背诵。)

  参考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彼竭我盈。

  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详写,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形象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理过去接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从文中出现的成语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读音】yī gǔ zuò qì

  【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编辑本段人物分析

  【曹刿】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而且他能听从曹刿的建议、批评,是一个从谏如流、重视人才的国君,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鲁庄公评价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曹刿评价

  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