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研组总结

时间:2021-08-31

  篇一:语言组教研总结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本学期我们引用多种形式共上了四次教研课,有一课两研的教学,有是故事、儿歌、散文、诗歌等题材形式的教学,还有是根据年龄段来进行研究的语言教学情景教学。不管是那种教学方式,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语言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合适的情境,让幼儿在亲身经历中感悟,通过其自身的知、情、意、行整体参与,其整体课堂效果明显不同。

  本学期我们语言组的教学重点仍旧是放在情景教学方面,通过这半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到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很多的,从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组员开设的多节优质观摩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更新了我传统的教学观念,更让我对新《纲要》中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有了更进一步的领会和理解。 我们研究的情景可以说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也可以是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进行设置。在第一次儿歌教学中,我们五个老师都设置了现场情景,幼儿在上学的时候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第四次故事教学中,我们为了让教学具有真实的情境,也为了让教学情景更具有生活性、随机性的特点,姜老师准备了泡泡,孩子身在其中,获得的心理触动强烈,体验到的情感真实逼真。管老师彩色的雨运用了动态视频,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总是在思考,怎么才能让诗歌更具有的情景呢?在上《绿色的世界》时候,我为了让幼儿感觉到情景,现场播放了视频,引用了视频教学。在中间部分,让乔老师进行表演,用了表演情景。在最后活动环节,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用了音乐情景。这节课我自身认为效果还是挺好的。其实,只要是对教学有效地形式,我们每个人都尝试着试用,使其课堂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蔡老师始终采用教研后边看边谈,边谈边议,在大家畅所欲言之后再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方法,给了我们每位学员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我们谈收获的时候,讨论开课学员的成功之处。提建议的时候,讨

  论开课学员的不足之处。谈自己设想的时候,讨论我们的困惑之处。所有这些,让我们在争议之中,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参加区语言教研组,我们的困惑在大家的探讨中一一得到解答,我们不仅踊跃为大家大胆开观摩课,而且积极参与听课,学会了如何去正确评价一节课。

  经过我们的实践研究,我们深深地感到,情景教学必须是演绎的逼真、形象,感觉就像幼儿亲身经历而且是近期发生的故事一样。这样才能让幼儿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记得在最后散文教学的时候,我为了设置逼真的情景,大部分过程都是让幼儿在表演,而忽略了散文本身的意义,蔡老师的评价让我顿悟,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地教学,但是不能因为情景而情景,这样反而会画蛇添足。还有一次,我和李玥的问题也是这样,本该是将情景前置的,我们两个都没有做到。结果这堂课的效果就很一般。由此可见,情景教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如果不是我们这一年的认真研究,我们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认识。

  当然,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差距,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地转化过来,不能以我们成人的观点、想法、方式去引导和教育孩子,不仅仅在语言活动中,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孩子都应该成为活动的主体。情景教学活动中关于故事的理解、故事的讲述、故事的表演都应从激发孩子兴趣为最重要,充分发挥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是我这半学期参加语言教研组的一点体会和感想,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把在区语言组学到的精华带回幼儿园,将学到的一切运用到我的工作和教学中去,为我园语言教研活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二:小班语言教研小结

  本学期我小班组的教研活动重点是在“一课三研”上。“一课三研”是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个活动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的多次实践活动。在研讨活动中可以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

  一、研活动的中的教师语言

  作为幼儿教师,要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必须重视自己的语言,要有一种既符合语法规范,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的语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精炼是指教学语言要短而精。少用附加成分、过多的长句、复杂句,以避免幼儿理解上的困难。要求教师能挚领提纲、简明扼要的表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少说废话。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儿童最长可以持续的有意注意时间只有10"15分钟。为此,教师应力求在幼儿注意集中的时间段内,用精简的语言有效地解决问题。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应使用句法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的范围较小的语句。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平白,不使用让幼儿理解感到困难的长句、复合句、并列句或功能词等。教师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成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为了提高小班组教师的语言精练,我们在“一课多研”也进行了研讨。

  如:在主题“娃娃家”中有一节故事活动“快乐的梦”,我们在第一研中,设计的提问是————到第三研就比较简练“熊妈妈病了,小熊为妈妈做了些什么?”

  又如在“小司机”这一活动中,第一研时当幼儿选择不同的几种车辆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比较精练和直接了当,”你喜欢哪一辆汽车?为什么?它有什么用?”这样的提问,既宽泛又明了,便于幼儿各抒己见.

  又如在“冬爷爷来了”中的“手套宝宝”第一研,让幼儿在观察手套后我们提问设计是“你带的手套是怎样的?”显然孩子无法回答。在第三研时进行

  修改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手套?”孩子就会根据手套的颜色,花纹、形状回答问题。

  二、研活动设计中目标制定

  学习活动的目标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灵魂,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学习活动围绕目标实施是否达成的标准,它有助于教师把握住活动的方向,有助于明确幼儿经验的提升点,从而体现出集体活动的价值。每一个预设活动,制定目标都是关键的第一步,制订目标的核心在于“适度”,目标定的太低,幼儿伸手可得,会使孩子易于满足,得不到生成;反之,幼儿可能没有能力去完成,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产生消极情绪。这些都体现了一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往我们制订目标一般总是照抄选用的教案中的目标,喜欢用“学会、掌握、认识”等比较注重单一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培养、丰富”等从教师角度考虑的词汇;还常常制订这样的目标“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欣赏力、感受力、表现力”等。这些提法多指人的基本素质,而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影响,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是很难使幼儿有所变化的,而且是“绘画的想象力呢?还是舞蹈创编的想象力呢?” 这样的目标操作性不强,指导性不够,显然不够具体明确。但是《学习活动》又只给了我们素材点,它在给我们教师留有广阔的自我探索的空间的同时,更带来了难题。围绕主题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都要以该主题的“内容和目标”为基点,教师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内容和要求”用具体的语言表述成一个个适度的学习活动的目标。

  如:在主题“幼儿园真好”中,我们首先进行本主题目标的解读,再讨论具体的一节节活动,在“大手和小手”的活动目标,进行“一课三研”,第一次活动目标是1)通过游戏让幼儿感知小手的能力,2)对小手有兴趣并知道小手的有大拇指和小指。在活动后我们进行了目标分析,感到目标制定上欠缺,就进行了调整为1)-----

  在第二课研讨中我们又进行了修改调整,直到第三研目标才完善起来。

  又如主题“娃娃家”活动中的“快乐的梦”原先的目标是:通过讲述故事,体验关心妈妈的情感。经过第一节活动实践,我们感到了目标制定上还是有问题,就进行了调整为通过故事,萌发爱妈妈的情感。经过几次的研讨和学习,又听了专家的讲座,使我们明白目标的制定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突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更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孩子的能力。

  制定教学目标还应学会反思,也就是说制定的教学目标经过教学实践后,通过幼儿的反馈,教师自身的体验,及活动的效果、主题的发展来反思目标的适宜性、可行性、可落实性等,并对目标进行补充调整。

  三、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如何对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再提升,

  2、如何适时适度的进行小结,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如何发挥其教师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