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力》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方向.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2、力的大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用手拍桌子,手也感到疼。

  2、演示实验:一位同学穿着溜冰鞋用力推墙,人往后退。

  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单位: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后记:

《力》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 努力维护公平 》是本课的第三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个人社会都需要公平》《什么是公平》两框的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前两框的学习是解决了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而这一课是承接上文,解决怎么样的问题。是使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向行为意识上迁移,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同时,也对公平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维护公平要反对对自己的不公平,要公平的对待他人,要需要制度维护公平。

  能力目标:初步懂得用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的公平;做到尽量维护他人的公平;学习制定相对公平的制度,分析制度产生公平的效果。

  情感价目标:有维护公平的意识;有维护他人公平的责任感;有维护公平制度的正义感。

  3.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维护公平包括哪些方面。掌握如何维护公平。

  重点的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分布和知识的衔接分析。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怎样维护公平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实践的经验。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建立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即:知道了什么是公平,为什么要维护公平。水到渠成的就有了学习本课的欲望。感性上和理性上都有了学习的动机。通过一定的自学,可以把握教材中的大部分的知识和获得情感体验。只是在形成能力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三.说教法

  思想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很强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尤其是要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和情感价值取向。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九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有些地方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对较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和能力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和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从“客体”向“主体”,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达到过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形成价值取向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题:(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思想品德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启发学生自学:(10分钟)

  在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后,顺水推舟,我板书以下问题(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同时为课程的展开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3.交流学习新课:(25分钟)

  在交流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第一个知识系统:个人维护公平

  1.第一环节:反对不公平待遇

  我设计一个处事不公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谈谈遇到这种事情时的感受,交流如何对待不公平的待遇。再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给老师的一封信》,讨论怎样处理才是恰当的智慧的方式。

  这样一来,使学生意识到:当自己或他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要(略)。。。。。。

  2.第二环节:公平对待他人

  我在学生把握书上的知识点:(略)。。。后,给学生设置两个栏目,“细细品味”和“想一想”。重点分析学生当时的想法,挖掘学生想法正确的一面,引导学生改变具体做法,而不一味的批评和指责。

  3.第三环节:维护公平体现了个人道德,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条件。

  我提供的是有关维护公平的故事《该说不时就说不》(教参137页)

  第二个知识系统:制度保障公平

  第一环节:阅读角和专家视点

  我先向学生提出关于“分粥”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略)然后指导学生学习专家视点。最后说明:制度保障公平。

  第二环节:实践营地

  这里难度较大,我先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参阅教参和其教学资源《中国社会公平现状》和《七策促公平》给予一定的解释。

  同时提醒学生:好的制度维护的也不是绝对的公平。

  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

  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准备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想品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5、布置作业。

  针对九成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略)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略)

  七.说教学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教学策略的选用

  运用了各种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