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开学的演讲稿(2)

时间:2021-08-31

  高中开学的演讲稿【2】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高兴的是我们三中又迎来了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学子;今天,我又感到无比的荣幸,荣幸的是我能在这里来跟大家聊聊“理想、信念与人生”这个话题。

  什么是理想?在辞海上的解释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也正是理想的魅力所在。

一、人生要有理想

  1、俞敏洪——现任新东方学校校长,中外颇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由他创办的新东方学校目前已经占据了北京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15万人次,国外的留学生70%是其弟子,由于他对留学教育专业的杰出贡献,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我们学校上学期也有幸邀请到他为师生们做了一次励志演讲。从他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不难品味到他昔日的苦难和创业的艰辛:高考数次落榜,他不气馁,复读时他还要务农,代课,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一举考取北大西文系;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出国,他却失败了几次;他沉寂了七年,在北大教书,也思考了七年。一九九一年,他勇敢地抛弃了工作,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几年后,新东方学校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俞敏洪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成功得益于自身很多优秀的品质,但肯定离不开的是始终支撑着他的理想和信念——“考上大学”、“办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

  2、历史人物的立志故事。无数仁人志士,在远大志向的激励下,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越王勾践胸怀灭吴雪耻的志向,卧薪尝胆20余年,终于实现了打败夫差,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吉思汗胸怀统一天下的志向,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称为“一代天骄”,永载史册;周恩来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最后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为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弃医从文,才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相反地,一个人一但失去了目标,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勾践灭吴之后,失去了奋斗目标,他滥杀忠臣,造成国内打乱,最终被楚国所灭;公元二世纪以后,古罗马变得日益骄奢,逐渐失去了雄心壮志,失去了远大目标,最终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分裂与灭亡。

  理想是茫茫黑夜中的灯塔,它使每一条船避开激流、险滩,安全而迅速的进入成功的港湾。理想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助推器,它促使我们每一个有志之士不断的奋力拼搏。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总会遭遇一些曲折,理想是披荆斩棘的利剑,是我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

  任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从1岁到101岁都可以为自己绘制一张未来的蓝图,因此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青年人对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青年时代树立了崇高的、远大的理想,就会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革命前辈李大创同志曾这样讲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所以,有志青年们,请为自己点亮指路的明灯吧!

二、我们要树立怎样的理想——志存高远

  报纸上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少年,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记者问他:“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放牛娃回答说:“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以后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看完节目后,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 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 —— 这个14岁的少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高中学生可能或多或少有过这个少年的迷茫与困惑。是啊,如果人生的目标就是这样一个生命的简单循环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所以,古人早就说过“志当存高远”, “志”也有“高”“下”之分。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胸怀一个宏伟的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3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那种只解决衣食住行生理需要的志向则是低层次的;而体现自我实现需要的成就感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一个人只有有了崇高远大的志向和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精神、超乎寻常的毅力和执著奋斗的创造愿望。

  什么样的志向高远,什么样的志向有着更为持久的推动力?我们不妨借鉴唐末“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当看到自己茅屋上的茅草被风刮走时,想到的不是一己之安乐,而是天下百姓的温饱。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的人生理想,你会怎么说呢?怎样的一句话,可以永远的、持久地推动你战胜困难,永不言败?马克思就有这样一句简单的、有力的名言,那是他的人生第一句格言,这句格言就是“为人类工作。”他在自己中学时代的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就会属于千百万人。”的确,重担没有把他压倒,困境没有使他退缩,马克思以自己清贫、艰难的一生为自己的人生观做了最好的注解。如果从个人物质幸福而言,马克思的一生实在算不上成功,然而他获得了精神上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这就是高远之志。修身齐家固然重要,但没有治国平天下之宏图大志,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围着自己和家庭打转。志向之所以高尚远大,是因为他满足了人的更高的精神需求,让人一往无前,让人有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其实,树立这样的志向,并不空洞,并不遥远。你相信吗,在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老师,他的人生志向就是为国家和民族育人。他可以不在乎自己的金钱地位,不在乎自己的娱乐和休息,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心中装着学生和学生的发展。你相信吗,在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学生,他的志向也是为国家和民族读书,并为此设计了详尽的人生方案。其实,志存高远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我们身边就存在着这样的人。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一个人一生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首先决定于他人生奋斗目标的高低。如果我们的志向高远,我们就不会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自己吃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斤斤计较;如果我们志向高远,我们就永远不会停下我们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志向高远,我们就不会感到生活单调枯燥;如果我们志向高远,我们就不会感到娱乐时间太少,就不会整日想着上网吧聊天玩游戏。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一个目标的实现。如果我们志向高远,我们就会感到人生短暂,可供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太少太少,而我们要干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我们就会真正地体味到什么叫时不待我,什么就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就会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拼命学习,就不会感到空虚、寂寞或无聊。

 三、我们该怎样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理想?

  1、立志须实际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智力竞赛,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他的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理智的志向选择是要尽可能地制定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方能不使理想落空。当然,这个实际应该既包括社会的现实需求,也包括自身的实际情况。

  人总是生活在社会里,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尤其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如果你的志向选择不符合客观社会的需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你会到处碰壁的。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珂德就是这样的人物。堂?吉珂德是西班牙的一个穷贵族,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就突发奇想,也要像书中的骑士那样,行侠仗义,他满怀着建功立业的憧憬,完全按照骑士时代的生活方式去实现他的梦想,结果四处碰壁,惨遭失败,因为他所幻想的骑士时代已经过去了,与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符合了,所以才落到可笑的结局。游离于社会谈志向,就像小树苗离开了土壤就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志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此外,制定人生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你选择志向的时候,必须对自己进行全面的了解。你应当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适当的估计。聪明的人“扬长避短”,愚蠢的人“人然亦然”。确定起跑线,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才能避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也不会因缺乏自知之明而追悔莫及。

  处理好目标“高”与“低”的关系。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意思是说,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永远努力去采摘那些需要奋力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 “ 苹果 ”—— 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目标选择过高,会由于受挫而灰心,从而自暴自弃;目标选择过低,又难以激发斗志,从而埋没才能。跳起来摘苹果,是为自己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人生目标,是不甘于在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中虚掷人生。这无疑是一种高远的人生目光、人生理想、人生境界。

  处理好目标“变”与“不变”的关系。所谓“不变”就是强调目标的稳定持续性,朝令夕改,今天是这样,明天那样,目标游离不定,实际上是没有目标。有一位年轻人,当他每次下田用犁 耕作时,由于没有经验,所以走得歪歪斜斜的,他的父亲告诉他:“你应该选定一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走,这样就不会歪啦”。于是,这一次他以远处的另一头牛作为目标,他想应该没有问题了吧,但是耕出来的仍然不直。这时他父亲又说:“这第一次是你缺乏目标,所以不直。第二次是错在目标的移动,当然就会走歪了,所以呢,你应该找一个固定的目标,并且要看准这个目标才行。”第三次他选择了远方的一棵树作为目标,果然犁出来的田都是直直的。目标游离不定,实际上就是三心二意,这不但会消耗精力,而且也浪费青春,到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谓“变”则是强调目标的可调整性。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实际,可是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况且有时自我了解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文学巨匠歌德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文学的道路,他在四十岁以前一直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发展自己的,只是到了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才改弦易辙。所以,人生的目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正。青少年朋友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完善与谨慎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时父母及老师等他人的意见对我们也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标就像成功路上的方向盘,应当在不改变大方向的前提下,根据具体路线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少走弯路,减少乃至避免失败。

  2、立志须躬行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俗话也讲:世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都应该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天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做起。

  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他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巨著。可是,你知道他是怎样完成这部巨著的吗?据史料记载,他在三次府试失败后,决心专研医学,他对父亲说:“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他不畏挫折,历尽艰辛,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在他61岁时,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

  梅兰芳年轻时为了演好戏,每天一大早起床,盯着远飞的信鸽练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一时间断,终于矫正了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的弱点,成为一代京剧表演大师。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因为理想是历史的源泉,智慧的摇蓝,冲锋的旗帜,斩棘的利剑!处在花季时节的同学们,你有花季年龄务实求真的理想吗?也许它就是你心目中的某个大学!也许它就是你仿效的某个人物,也许它就是你准备为之奋斗的某项事业!这种理想可简化为每堂课的认真听讲,每次作业的及时完成;这种理想可以在生活每时每刻得到体现:早晨绝不因贪睡而迟到,晚上绝不会失去自控而去营业性的网吧;这种理想可以在与同学与师长的相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绝不会因区区小事而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架;绝不会因老师的严格而擅自离校;绝不会因父母的唠叨而不孝不顺!这种理想也许称不上“志向高远”,但它是符合中学生实际的符合自然的理想!带上它前进,你的生活会充实而不空虚!你的生活会多彩而不孤独!即使你身处困境之中也会看到光明和希望!也会增长自信和力量!

  同学们,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在新学期开始之际,请为自己设置更高的人生目标,请勇敢地去跨越更高的标杆!你的生活会因此而灿烂,你的人生会因此而美丽,你的生命会因此富有价值!

  最后,让我们静下心来,来聆听巴金老人在八十一岁高龄的时候关于理想的一段话吧:理想从未在我的眼前隐去,它有时离我很远,有时仿佛近在身边;有时我以为自己抓住了它,有时又觉得两手空空,有时我竭尽全力,向它奔去,有时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时候在我的前面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会永远给我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