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星演讲稿(2)

时间:2021-08-31

  读书之星演讲稿2

  白寿彝老人曾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大凡做学问的人都要经历三个境界。那么是哪三个呢?文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界。 ? 那么什么叫做“读书的三重境界”呢?其一为知,其二为己,其三为人。

  为知:就是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偶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才干和知识。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 读《饮酒》这首诗,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气韵漫上心间,明净、轻柔、舒缓,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诗人就是在这种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却传达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达出物我两忘的艺术至境。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就像周恩来少时所说的那样“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 为什么那么多伟人,思想家,哲学家那么热爱读书,总是孜孜不倦的读着书呢?那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读书的乐趣。

  ?庄子,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庄子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沙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的放矢,为学习而学习,那么学来的本领再好也是一钱不值的。其实读书也是一样。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的把自己想法强加于人,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强调自己的好心,却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就是我们对自己都没有认识清楚,又如何认清客观的事物呢?

  有些时候读书的乐趣洽洽正是你发现真理的过程。

  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就如书上所说庄子的思想是一个万花筒,从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缤纷和瑰丽。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经验,可能是别人毕生的体验,而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劳而获,岂不是无限的快乐吗?

  爱迪生不是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如果不肯读书,无异放弃了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

  即使没有成年,却也懂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悱恻缠绵。我们可和徐志摩一起“作别西天的云彩”,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赏那海滩上捡贝壳姑娘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寻找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孩??每每我们与古今名贤一起来游玩的时候,我们就深深感到读书的乐趣。

  我们愿与书做永远的朋友,让书陪我们度过快乐的童年,迈向成熟的青年,拥有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