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能太重原则的心得体会(2)

时间:2021-08-31

  原则,本来是事后总结,是未来行动的提醒和纲领。如果夸大原则的作用,讲原则变成管理者的主要工作,这样的原则,必定成为实际工作的阻碍。就像小说鉴赏家、电影评论家,分析以前的名片巨著,得出了一些普适性的原则。这些原则容易成为热点,成为大众口头禅,任何人都能鹦鹉学舌复述出来。只有非常少的人能成为导演、作家,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人能创造出经典。世间有几人敢厚着脸皮对大导演、名作家说:你们的成功是因为我的原则,没有我的原则做指导,你们将无法创作。

  世间研究IBM、苹果、谷歌、腾讯、海尔、阿里的专家学者,肯定比这些公司的历任管理者总和还要多很多。专家们归纳出的成功原则,没有一千,也有几百。原则如果真这么神奇,世间为何只有一个乔布斯、一个马化腾、一个马云呢。唾沫横飞的传道者们,有谁能做出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大小的谷歌和海尔呢。连传道者自己都无法亲力亲为的所谓原则,又有几分可信度呢。总不能说,原则本身没有问题,行动者才是问题。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说明原则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呢。

  孔子说人生有三戒,最后一戒: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当一个人逐渐老去,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战斗精神,这个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讲道理、讲原则,而且讲出来的多是大道理、大原则。讲述者本是好意,希望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指导他人未来的人生。既是好意,为何孔子不赞同呢。因为好意的背后,除了有好心,也有慢心,自以为是的傲慢之心。讲述者的人生未必成功、成功也未必合理、合理也未必有指导意义。基于这么多变数提炼出来的人生原则,能有多少指导意义,又怎能保证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同样道理,当一个企业开始有太多人讲原则、讲道理。而且原则越讲越根本,道理越讲越空洞。西装革履的思考者越来越多,撸腿挽袖的行动者越来越少。虽然都有好心、都是好意,但是必须警醒的是,这个企业已经老之将至,离死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