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31

关于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术讲座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1

  20xx年x月,我们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回头看看,我们已经从去年的一年级新生成长为二年级的毕业生。在这短暂忙碌而美好充实的一年中,我们自觉地汲取更多的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论是从课堂上,图书馆里,还是在受益匪浅的讲座中;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些无疑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踏入社会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各位老师的诲人不倦,您辛苦了!下面我就简要总结下参加学术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深化了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在孙老师《英语语法隐喻系列讲座之一:语法隐语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这一讲座中,我了解到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不同点及其联系。语法隐喻的观点是语言的隐喻化过程中词(组)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它们的语法性状,如动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等等。词汇隐喻对语法隐喻的补充作用体现在某些词汇隐喻可以借助系统功能语法进行阐释。隐喻式和一致式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只有相对的、程度不同的差异等。

  通过刘老师《辩证看待建构主义在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作用》这一讲座,对建构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建构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遍地开花”,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这种“建构主义”的现象,正说明人们想借此解决在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希望藉此使得中国的教育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同时要注意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批判性思维,为我国培养更多创造性人才。

  在徐老师《亚句子与言语行为》讲座中,我了解到亚句子作为独立使用的、小于句子的词和词组,是实际交际中独立存在的语用现象;与完整的句子一样,亚句子也可以完成言语行为;对这类言语行为的理解主要依赖于非语言语境因素和人们的语言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亚句子研究宏观上当属语用范畴。即是对所说(what is said)与所欲(what is meant)之不同的研究。

  听完苗老师《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报告后,我们了解到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语义特征: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语篇组织功能:作为超级主位实施引发功能、过渡功能、作为超级新信息实施总结功能、反馈功能;及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信息结构。

  韩老师《语料库语言学》使我们了解到什么是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其重要性,当今主要语料库,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特点及应用。利用语料库对语言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即“语料库语言学”不是一个新学科的名称,而仅仅反映了一个新的研究手段。

二、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尤其是诗歌欣赏及翻译水平

  通过翟老师的《英语诗歌中的声音元素》讲座,我对英美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鉴赏水平。英美诗歌是英美文学的奇葩,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吟诵一首好诗,犹如聆听一支优美的乐曲。英文诗的“声音”不仅是构成诗歌音乐性的要素,同时也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除了音韵美,英诗还具备独特的节奏美,即通过行中单词音调的轻重抑扬来构成语流的跌宕起伏。

  尹老师的《翻译的动力和翻译的精神》完善了我们对翻译的看法及了解。翻译能够满足译者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译者生存、发展、实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本能需要。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意象的过程,是发现、体验、感领价值真理的过程,是译者的一种诗性生存方式。

三、为自己的学位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栾老师的《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为我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宝贵的建议与方向。首先要培养科研问题意识,从整体上讲,立意要做到四个要点:新、深、巧、异。选题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勤于思索,刻意求新;知己知彼,轻易适中等。另外,还要注意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指出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刘老师的《问卷设计与实施》为我们教学方向的学生上了重要的一堂课。我们掌握了问卷中问题的类型和常见概念如:变量、测量层次、概念定义与操作定义、效度与信度等。另外,老师还讲述了好的问卷的标准及处理数据的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

  总之,老师们的讲解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们都被深深的吸引。通过学习,我们学到了英语专业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和更前端的发展概况,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受益颇多,在这里,再次感谢老师们精彩的讲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虽然讲座活动已告一段落,但我们不会停止学习探索的脚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断攀岩知识的高峰,无愧于父母及老师们的培养!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2

  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进展讲座心得体会 201x年11月16日,正值中国药科大学78周年校庆,学校开展了“中国药科大学201x年学术周”活动,开幕式上请到了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院士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介绍,魏院士从宏观上讲解了当前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治疗的一些问题。魏院士的报告受到了全体人员的热烈欢迎,通过此报告,使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生物药物的市场环境与前景。

  报告主要是围绕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展开,并针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两个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1、生物技术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使命就是治疗人类正在面临的重大疾病问题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然后通过一些实际的数据证明了生物治疗的前景是光明的、有希望的,有利润的。

  目前生物治疗的分类:

  1、免疫治疗(细胞、细胞因子、抗体与疫苗等),

  2、基因治疗,

  3、调节血管生成治疗,

  4、调节细胞凋亡及分化诱导,

  5、小分子靶向药物,

  6、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再生医学。

  1.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被2009年Science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国际上每年发表的有关基因治疗的论文数目在不断地增加。基因治疗是外源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导入到患病个体中,从而达到干预或治疗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体内基因治疗、“离体”基因治疗。体内基因治疗主要是通过局部注射、超声导入,动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导入到疾病组织。“离体”基因治疗主要是将疾病组织细胞取出进行体外培养后进行基因修饰,最后回输到该患者体内。为了使外源的遗传物质能够稳定不被分解,常选用的载体有两大种:病毒载体(如Vaccinia virus),非病毒载体(如Lipidosome)。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推荐了一种基因疗法药物(Glybera),Glybera是由荷兰一家生物技术公司uniQure研发并提交上市申请的,主要适用于那些患有脂蛋白酯酶缺乏(lipoprotein lipase deficiency)的患者,脂蛋白酯酶缺乏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缺陷病。无法承受脂肪颗粒,极易引致急性胰腺炎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俄罗斯也批准上市了一种作用于外周动脉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

  但是基因治疗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基础科学问题:“靶向性如何解决”。理想的类型是采用载体与外源的遗传物质的结合体是具有高效、靶向,低免疫原性的导入系统。因此,载体的类型就非常重要,对于非病毒载体可以在载体表面添加靶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分子,或者是靶细胞的信号分子提高靶向性。目前病毒载体更为常用,腺病毒具有很强的优势:腺病毒复制可显著增加治疗基因的拷贝数、腺病毒复制具有溶解细胞的作用,腺病毒复制可起到“旁观者”效应。其技术关键问题是需要严格限制腺病毒只在靶细胞中复制,否则,将会产生巨大的毒性。为了提高提起靶向性,选择合适、特有的靶点非常重要,根据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复制的特点可以在基因药物前段添加端粒酶基因,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在增值速度快,在肿瘤组织含氧量少,在基因药物前段添加缺氧调控基因。最后报告中讲到发现了具有协同或互补作用的双治疗基因,可使实验动物体内肿瘤完全消退。

  当然,基因治疗不仅局限于肿瘤的治疗,在治疗其他难治之症也取得疗效。如HIV、遗传病的治疗(如雷伯氏先天性黑蒙LCA)。如在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所致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ADA—SCID)的治疗,将患有该病的病人体内的T细胞取出进行离体培养,一段时间后用LASN刺激培养的T细胞,将人属ADA的cDNA导入该T细胞中,再培养一段时间,使添加的人属ADA基因整合到患者T细胞中,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1.2 免疫治疗

  20xx年底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将免疫治疗列为201x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肿瘤的免疫治疗是以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免疫疗法只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的实体肿瘤疗效有限。故常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方法联合应用。先用常规方法清扫大量的肿瘤细胞后,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可提高肿瘤综合治疗的效果。可以分为两种:细胞免疫治疗与抗体治疗。

  1.2.1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疗法是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细胞免疫治疗强,然后再回输到人体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打破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兼顾治疗和保健的双重功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树突状细胞(DC)疗法、CLS生物免疫治疗、DC+CIK细胞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K)疗法、DC—T细胞疗法等。美国FDA批准了首个前列腺癌免疫细胞治疗药物Provenge(Dendreon制药公司研制)上市,从512名受试者参加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采用Provenge治疗后,3年生存提高了37%,这是肿瘤生物治疗划时代的发展事件。

  1.2.2 抗体免疫治疗

  抗体治疗是利用抗体特异性结合并且杀伤患病组织、细胞,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近年来抗体ADC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抗体ADC是构建“抗体—化学药物偶联剂”,利用抗体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能力,输送高细胞毒性化学药物,以此来实现对癌变细胞的有效杀伤。

  报告中讲到我国抗体药物面临的主要问题:

  1、抗体药物数量少,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3、研发投入力度不够,

  4、产业化进程缓慢。

  1.3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治疗

  肿瘤干细胞(CSC/TSC)的概念在200x年被正式提出。

  Colin R Goding在报告中介绍了肿瘤干细胞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1、自我更新的能力。自我更新能力是肿瘤干细胞保持分化为前体细胞的能力。

  2、多分化潜能。多分化潜能使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不同分化程度的子代肿瘤细胞,在体内形成新的肿瘤。同一肿瘤组织中,分化成熟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较低,而分化差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

  3、高增值能力。大量实验表明,CSC/TSC比普通肿瘤细胞具有更高的增值能力。

  4、耐药性。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肿瘤干细胞细胞膜上多数表达ABC转运体家族膜蛋白,能够运输并排出代谢产物,药物等物质,使得许多对肿瘤非干细胞具有抑制或杀伤作用的化疗药物在肿瘤干细胞上发挥不了杀伤作用,或作用明显减弱。基于肿瘤干细胞的理论,干细胞治疗药物也已经出现,全球首款干细胞治疗药物在韩国上市,用作急性心肌梗死后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将得到6%改善。加拿大也上市了一款干细胞治疗药物Prochymal,Prochymal用于治疗那些对激素类药物无反应的GVHD儿童患者,约有60%的GVHD儿童患者使用此药后症状得到改善。Prochymal由来自于健康的青年捐献者骨髓中的间质干细胞制备而成。另外美国FDA批准的首个个人化的细胞美容疗法Fibrocell Science。它是以受术者皮肤纤维母细胞为基础,该产品可商业化的用于成人受术者面部皱纹。

  2、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介绍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建立了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整套关键技术平台,并形成高度整合及相互关联的“技术链”,建立了一支医学、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产学研一体化、海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同时注重成果转化,积极鼓励企业早期参与。

  3、个人感想非常感谢学校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安排的此次“中国药科大学201x年学术周”活动,这次活动中的魏院士的讲座不仅给我带来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在他讲到四川大学正在建立的药物研发中心,让我非常震撼。也交给了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对于以后的科研工作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让我收获了些人生的一些道理。所有的这些都让我对于自己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的努力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