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课自优_教师心得

时间:2021-08-31

  作为一个老师,首先我们得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虽然他们比儿童要大点,但我仍想把他们归为一类)。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学生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只有恰如其分的运用孩子们的情感,使他们把情用在课上,才能把一节课上好。

  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前一定要用心来感受它,用情来理解它,做到真正的把握它,把其中的情感充分地吃透,也就是被它感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情来上课,才能做到以情来感动学生,从而才能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当然做到这一些还只是前提,要想真正的上好一节课,还要在各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好的导语我认为不只要附合课文内容,最重要的是要蕴含着情在其中。在第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其中,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

  其次,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中学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是蕴含着作者感情的,这就要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来做到以情感动学生。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学生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系的,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课文的意境,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