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老师的听课心得

时间:2021-08-31

  9月23日在龙城小学董雯校长的带领下,我和来自全县的16位语文老师一起去潍坊参加了北师大举办的《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旨在学习名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引领老师们“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而通过两天的观摩学习,我们参会的老师也是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可以说,为我们上示范课的老师都是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家。江苏特级教师魏星老师带来了五年级的《清平乐 村居》。童漫作文的首创者与实践者,来自江苏的特级语文教师宋运来老师但来的童漫作文《笑口难开》,北京市的吴琳老师带来的《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以及现任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示范课《牛郎织女》和带给我们的讲座——改造我们的课堂。

  大家都知道,名家的课,不大好上。一是原本的起点就高,高处不胜寒,再要登上新的台阶,自然很不容易。二是他们的课,大家听得多了,总是带着特别的期望,看看有没有新的超越,能不能收获一份新的惊喜。但为期两天的活动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尽管风格不一,课文各异,但却心有灵犀,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演绎出语文教学的新境界,那就是——让清新简约的课堂,焕发出学生的精彩。

  回来后,想对两天的活动做一个细致的梳理,但发现总结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乎今天就选了一点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围绕窦老师的课说一说在她的课上我所看到的新课改的精神。我认为窦老师的课堂主要突出了三个特点。

  1、体现“主题教学”的特色

  2、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3、涌现别具一格的“师情话意”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援引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借用越剧《天仙配》“树上鸟儿成双对”的词曲来理解文意;其后,又引出了《白蛇传》《梁

  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中国四大爱情故事。这使得其“主题教学”的内涵更深刻,内容更广泛了,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这篇课文。也不止这组文章,而是更加博大的中华文化。

  课堂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呢,窦老师依据这篇课文语言比较平实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抓住“决心”等词语的理解品味的基础上,着重在文章的章法技巧上引导学生去咀嚼和品味。其基本方略为:

  1 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的”——“还可以怎样写”等环节,用“聊”的方式展开学习讨论,这一教学流程不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更是明显地凸现其语言训练的重点着力于章法技巧的指导。

  2 通过“很久很久以前”和“一天从此”这样的文章和段落起始方式的“聊”,对学生进行了民间故事叙述方式的训练,也为后面的民间故事创编做了写作上的铺垫。

  3 通过叶圣陶版与其他

  版本《牛郎织女》在对牛郎与织女相爱过程的细节描写的比较,引导学生体悟到写作技巧上含蓄与直露、文雅与流俗的文野之分。

  在文章的章法和细节描写上的浓墨重彩,这是很有见地的。的确,六年级了,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这方面下些工夫了。

  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于欣赏窦老师的强势出镜,声情并茂的诵读,激情澎湃的讲述,精致流畅的组织引导,与学生灵动自如的互动交流总之,我们在课上更多的是感到教师教的精彩,激情四射,才华横溢。尽管学生也不时会有精彩的表现,可是这种精彩却往往淹没在教的强势表现之中了。而今天我们在课上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教师的教被大大地弱化了、淡出了、隐没了,而学生的学则相应地被突显了、发扬了,这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