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素读的学习心得

时间:2021-08-31

  5月10日,我有幸能现场观摩陈琴老师的课堂并聆听她"经典素读"的讲座,真让我耳目一新,如痴如醉。正如大师于永正老师在《琴之韵》里说的"琴音悠长,其韵无穷。".

一、似开未开最有情

  陈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温情的。这天刚好是母亲节的第二天,陈老师教了学生一首赞美母爱而自责的诗——《诗经·邶风·凯风》,在陈老师略解下,学生慢慢明白了此诗表达的意思。读的更起劲了。陈老师在孩子的素读过程中,时不时就某一句而引出相关的作品或名句。如此诗中,陈老师就"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引出《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小雅·蓼莪》;就"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引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她时而含情地吟诵,时而温情地素读。她引出的诗文学生都能背诵出来,她也不会因为教不完教学任务而生生的打断孩子的背诵,她也不会因为个别学生开小差、走神而停下来整顿或者大声制止,她就是不紧不慢地走到孩子的身边用那温暖的手掌抚摸孩子的头。她总是用干脆而其如其分的言语评价孩子的素读与吟诵。在课堂中,她从头到尾都没说过在母亲节这天你要怎么怎么做,要怎么怎么去报答与感恩母亲……而她是让孩子在经典文字的吟哦下去体会,去感悟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这不就是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充满温情的好老师的典范么?在课堂内,没有严厉的呵斥,没有大声的责骂,没有没完没了的说教与指责,有的是微笑,是鼓励,是传情达意的肢体动作。孩子们素读的姿势自由的可爱:或站或坐,或敲桌子,或剁脚。孩子身心自由,记忆力就特别的好,一节课背诵了不少的诗文,我都感到惭愧,自叹弗如。犹如她在《等待的就是你的觉悟》文中写的:"不奢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神性,毕竟能生而知之者很罕见。我只希望允许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到每一个接受过心灵洗礼的学生如期顿悟。"这份耐心的等待最有情。

  都说课如其人。我想,是的。陈琴老师就是一个温情之人。记得母亲节那天下午,我冒昧地给她发了一条祝福的短信,我没想到她在百忙之中竟然给我回复了信息,她说你的祝福很温暖。我心里也是暖暖的,那份喜悦是不可言说的。这让我想起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教师的那份温情。还有那天下课了,有一老师的孩子站讲台边等他妈妈,陈老师她轻轻的走过去摸着小孩的头并俯下身子与小孩亲切地交谈着什么,那小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幕感动了我。一位名师,能俯下身子与一小孩亲切地交流,这是一份温情的幸福。更何况我等平凡的人呢?不更要俯下身子教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