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激励性评语对学习有什么作用(3)

时间:2021-08-31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谈话中的用语是教师素质的体现,一对一的谈话更能够突显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更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给与更直接的帮助与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们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厢情愿的去关心学生,没有找准那根弦,即使你是好心,也不能取得圆满的效果。如果是居高临下,指出学生的一二三,也许学生口头承认,心里却不服气,效果会不尽人意。如果是朋友相待,没找准那个调,也将不得要领,你的“学生朋友”也不会领这个情。如果是尖酸刻薄,讽刺挖苦,企图促其警醒,那么你将和这个学生的心灵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因此,找准那根弦,对准那个调,拨动的是心弦,触动的是心灵,洋溢的是愉悦,产生的就是共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师生的沟通,教师往往只着眼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没有与学生分享,造成沟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的、自然真实的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取批评的教育方法.我们前面也讲过,这并不是最正确的方法,也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要使问题得到本质上的解决,教师还需学会聆听,只有积极聆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沟通是一门艺术。要自觉地运用有效的方法,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技巧、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颗平等待人的心。在沟通中,只有师生共同的投入,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发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才能实现预期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全面审视师生沟通内容、特点,与学生一同成长,从而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