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香茗雅韵历史文化

时间:2021-08-31

  礼仪之邦香茗雅韵

礼仪之邦香茗雅韵历史文化

茶会的盛起

  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到唐朝,它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棒应棒杖;稚女学擎茶”;以及杜荀鹤《山居寄同志》所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以茶叶相馈赠,在我国历史上实际出现很早,但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记述不多,在《全唐诗》中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等,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

  与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相关,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茶会即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茶会”(即今之茶话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在《全唐诗》中,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以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尚属初出,在有的诗篇中,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等。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以及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等即是。这些不同的称法、特别是钱起一人的二诗,一名茶会、一称茶宴,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茶会或许还未形成一致和确定的提法。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与寺庙僧人有关。

  这说明,茶会或许就是由寺庙僧界首先兴起的。茶对佛教来说,不只是一种“荡昏寐”、“净尘心”有助于修行的饮料;而且是用以标榜俭朴的所谓“素业”。

含茶成语

  【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低唱浅斟】斟着茶酒,低声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兴消闲的样子,一种安乐自适的情态。

  【壸浆箪食】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壸浆,以迎王师。”原谓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家常茶饭】家庭中的日常饮食。多用以喻极为平常的事情。

  【榷酒征茶】征收酒茶税。亦泛指苛捐杂税。

  【挑茶斡刺】寻事生非。

  【三茶六饭】谓茶饭周全。

  【一茶二饭】一般泛指日常生活琐事。

  【粗茶淡饭】简单的饮食。形容生活简约。

天下名泉之当阳珍珠泉

  (22)湖北当阳珍珠泉

  珍珠泉位于当阳城西南的玉泉山麓,泉池正处于幽篁丛丛的斑竹园内。又名玉泉,也称金龙池。泉水系来自玉泉山岩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因其受隔水岩层阻挡,所以,才呈上升状涌出,被围在一座石池内。由于泉水碧透如玉,无数泉眼从池底涌起串串水泡,宛如颗颗珍珠,故名珍珠泉。

  说到珍珠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当地本是银河系段,一次南极仙翁奉玉帝之命从东海龙王处运一船珍珠路过这里,神船牵夫提醒仙翁,此处多暗礁,应绕道而行。仙翁把话听错了,说: "龙王本是水族之王,河里当然蛟(礁)多,不必绕道而行"。结果,神船颠覆,珍珠翻入河底。仙翁虽幸免于难,却受到玉帝处罚,从此,银河改道于天上,当阳一带成为一片陆地。不知过了多少年以后,此事为龙伯国大人们知道,便挖土凿船取珍珠。结果,珍珠随着留存的银河圣水涌出,但一出水面,就不见踪影。最后,当龙伯国的大人们知道神物入不了凡人之手时,池坑已成为涌水如珠的泉水,珍珠泉也因此得名。

  其实,珍珠泉在唐代时已经盛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个宗侄李英,系当阳玉泉寺僧,法名中孚,深通佛理,善于词翰,尤喜品茶,每年清明前后,吩咐小沙弥于寺左采摘茶树鲜叶,制成仙人掌茶,施舍过往香客。中孚禅师后云游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栖霞寺,拜会族叔李白,并呈上仙人掌茶,于是李白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相谢。诗中,李白用雄奇豪放的诗句,将仙人掌茶作了详细的描述。这种茶,叶片外形如掌,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鲜淡雅,汤色微绿明净,饮后齿颊留香,如果配以寺前的珍珠泉,其味尤妙。明代诗人袁宏道与他的好友黄平倩同游玉泉山寺后,写了一首《玉泉寺》诗,诗中写的"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描绘的就是诗人与好友在珍珠泉闲语品仙人掌茶的情景。直到今日,玉泉山以绿显翠,玉泉寺因珍珠泉出雅,珍珠泉有仙人掌茶为贵,可谓是名山、名寺、名泉、名茶俱美的旅游胜地。

古寺与名茶

  神州大地 ,山川秀丽。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名山出名茶,名山藏古寺。我国佛教众僧在饮茶和名茶栽培方面起到了可贵的推广作用。

  隋唐,名山古寺种茶相当普遍 ,茶叶与佛教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山茶产于广西桂平县西山寺,为寺中僧侣所植。唐代开始种植,到明代已誉满两广及湖闽地区。

  南山白毛茶产于广西横县。相传是明代建文皇帝南逃避难在南山寺时所亲手种植 ,共有七株,称之“圣种”。后又由南山寺众僧培植。

  君山茶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 。相传 ,唐代有一位名叫“ 白鹤真人”的老道士,他巡游至君山落脚。他将带来的8 株茶苗在君山种植,后繁植而成为今天有名的君山茶。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 。唐代陆羽《茶经》一书中指出:“杭州天竺寺、灵隐寺产龙井茶。”如今, 尤其是灵隐 寺周围,茶树遍坡,碧绿如染,重重叠叠, 直上云天。龙井茶叶与虎跑泉水,被誉为“西湖双绝”。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据《黄山志》记载:“莲化庵旁就石隙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 雾。”黄山毛峰茶园,主要分布在黄山桃花峰桃花溪两岸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及半山寺周围,这与黄山众僧历代培植有关。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省“ 天下四绝”的当阳县玉泉寺。据史料记载,该茶创制于唐代玉泉寺中孚禅师之手。

  鹿苑茶产于湖北省远安县鹿苑寺。据记载:鹿苑茶创制于南宋,清乾隆时定为“贡茶”,受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