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工作计划(3)

时间:2021-08-31

  ①科任教师确认班级共同目标,协调教学行为,有利于形成共向合力,提高班级教育、教学和管理效能;

  ②加强教师对于班级教学工作的共同研究,有利于增加彼此协作和交往的机会,增强交往频率,使交往主导内容积极化,促进教师集体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2)操作要求:

  ①全体科任教师每学期至少在期初和期中开2次教研会。班主任老师和语文、数学、外语教师2周或每月开1次教研会;

  ②会前各科教师划分每个学生学科学习的类别并分析原因,寻找每个学生学科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最近目标及达标建议;

  ③会上由各科教师汇报交流后制定班级发展水平,认同班级共同目标及达标要求,统筹安排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如何打通学科,改革课堂教学以促进集体建设;

  ④会后分头与学生作沟通并参加学生大会、师生确认共同目标和达标要求,形成对于组织纪律、预习复习、体育锻炼及作业要求等方面的共识,并拟定积极有效的导向;

  ⑤加强平时科任教师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分工指导学生实施目标。

  3.榜样示范

  (1)操作原因:

  ①与青少年学生好模仿的心理特点相适应;

  ②借助具体形象说理,说服力强,易于使初中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③体现正面教育为主,有利于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操作要求:

  ①精选榜样,根据班级需要,拟精选组织纪律性强、刻苦学习和锻炼、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先进典型;

  ②分析榜样,引导学生理解榜样形成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帮助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觉性,防止停留在一般的表面的模仿上;  ③寻找身边的榜样,表扬本班在上述方面的先进典型;

  ④组织行动,落实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4.集体的积极性评价

  (1)操作原因:

  ①评价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对班集体建设的结果做出鉴定,为评比和表彰先进提供依据,而且通过对集体教育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的活动质量的分析,明确后继活动的方向,从而改进工作,促使集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发展水平的提高;

  ②强调评价的集体性,有利于形成集体的正确舆论,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强调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