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寻觅中华》有感(2)

时间:2021-08-31

  读《寻觅中华》有感3

  这本黑皮的《寻觅中华》是上学期吴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的作者是余秋雨。自从妈妈给我买来后,我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

  书中讲述了上至远古,下至近代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人物。介绍了气吞山河的黄帝与和平务实的炎帝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意气风发的曹操、凄凉的曹植、春风得意的曹丕;周游六国四处讲学的孔子;一生执著于黑色的墨子……唐、宋、元、明、清,一篇篇散文将原本不太清晰的中国历史梳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是对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新评价,读来让我眼界开阔,感触很深。

  三国演义中的一代奸雄曹操在余秋雨的笔下却成为一代文化巨人,也让我们重新读懂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首《短歌行》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曹操的从容大气!难怪余秋雨先生发自内心的感慨道:曹操一心相当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书中最使我迷恋的人物是墨子。墨,黑也。墨子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活了起来。他的“兼爱”、“非攻”的理论似乎是墨翟先生用坚毅的腔调说出来的一样。当我和爸爸谈起余秋雨这些思想时,总能引起我们父子的唇枪舌战,余秋雨大师的思想总是那么有新意,总会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读《寻觅中华》有感4

  “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的感悟”。那么,《寻觅中华》便是作者心中的中华文化历程,是一次追寻自身起源的尝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近代文化的艰辛,我们循着作者的目光从漫漫历史长河走来,并为自己的“中华基因”而自豪。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古道西风》。全文以古道西行的里程为线索,讲诉了我们的祖先和两位圣贤探索的故事,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盘庚率人民向西迁至殷,重振了高的繁荣。孔子西行洛邑问礼,又沿黄河西去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老子西出函谷关终隐黄沙外,是为了躬行心中的大道。

  老子的学识,已看透了许多。也许,他对衰败的政治感到疲惫。所以,他悟出的是对于生命的超然。他否认自己有伟大的学说,只希望一切都顺其本道。“以其终不为大,能成其大。”而孔子不能赞成这些,他心中早有了对君子的概念和维护周礼的使命感。他还担着仁礼于己身,他绝不能就这样放下百姓万民。他们一定无法洽谈----毕竟道不同。但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本不是想改变什么,学得什么,这是两位圣贤的会晤,今日一见,他们才更坚定了各自的志向。

  他们都是百代君子,他们都是长途跋涉。

  向西,还是向西,一路是古道西风,黄沙扑面。遥远的西方总是扑朔迷离,两位圣哲便永远行走在路上。向西眺望,看见的仿佛是道的归宿,仿佛是可以教化的国邦。文明传入的地方,天命降达的地方,他们,我们的祖先圣哲,总在探索着,正如身前身后古今的人一样。他们也许记得,自己商代的先祖曾浩荡而来,蹒跚而行,渡过黄河与自己擦肩而过,他们不会知道,身后还会有无数前仆后继的取经者,望着古道西风,“乞人骨标行路”。

  我非常喜欢余秋雨先生对于孔子和老子之间旅途的切换描写,令人向往,让他们的结局都与西行、探求真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对于他对孔子周游列国的解读,我不能赞同。他说“孔子如同现在流浪者潮流一般,直到晚年还在进行自我放逐,整整十四年都在流浪。”然而孔子并不是在自我放逐,否则又何必带着、连累着这么多年轻的学生同行呢?孔子周游列国,为的是实践周礼的理想,找到一个可以施仁政的地方。他在追寻,他总是充满了希望,所以他的旅程总是停止不了。

  读《寻觅中华》,就是读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家谱。与《文化苦旅》的“苦”不同,他并没有那么多让人叹惋、愤怒、苦痛、悲哀的故事,我们只是在家谱上细细的品读。走在洪荒时代,看炎黄相争的郊野;在稷下学宫,感受思想自由带来的发展;跟随北魏的步伐,引出不纯洁而包容万象的盛唐;拨开宋代兵弱腐朽的外壳,去看她乱麻背后的蕴含,那雍容高贵的文化;走进重山间的田园,听陶明渊“纵浪大话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

  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寻看,那历史没有年代,我横竖看了一夜,才从密密麻麻的字缝里看出两个字‘吃人’!”这段文字曾经引用在《文化苦旅》的前言中,余秋雨写这本《寻觅中华》也许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历史并非只是充斥着迫害、暗算、嫉妒、诬陷、血腥、权术,也不会因为政治的压迫、统治、外夷的侵略而没落,中华文明始终屹立于世界。《寻觅中华》中每篇都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天佑中华。

  读《寻觅中华》有感5

  独特的文化、文明,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一无二。

  中国上下五千年,绚烂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人尽皆知,也成为了中国的代表,往往提起这四个字人们就会想到中国。而很早以前,我们的这段历史便被人们猜测了。这也难怪,“看看身边,今天我们还很容易体会。越是模糊的事情总是‘故事’越多,越过去的事情总是‘细节’越全,越是虚假的事情总是‘证据’越硬。”书中是这样写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这些证据越足细节越多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更何况炎帝和皇帝的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谁还记得住那么多关于他们的细节,所以黄帝便被猜测了,他的“细节”太多,让人们感觉这是中国人为了让中国的历史更久远些而编出来的。

  于是,就连我们自己,也分不清了。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炎帝与黄帝的故事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前人的胡编乱造?被称作“炎黄子孙”的我们,却不知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否真的存在过,被告知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我们祖先的是根本就从未发生过,先不去管我们有没有去相信这些话,我们面对别人对我们祖先的质疑却几乎什么也做不了,这才应该被称作可悲,亦或是称作可笑。

  在质疑黄帝之前,还有过“华夏文明外来说”的说法,有些学者断言巴比伦是“人类文明的唯一起点”,一些中国学者们也参与其中。这便如作者所说的,暴露了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典型弊病:严重缺乏真实材料,却又好作断语。是啊,连证据都是猜测的来的,又凭什么妄下此断语呢?我们没有时光机,不能随心所欲回到过去向世界证明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只能依靠现今遗留下来的古物证明。而在证明之前,我们自己要相信,中国这五千年的文化,绝对不是子虚乌有。

【读《寻觅中华》有感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1.读《寻觅中华》有感的800字作文

2.寻觅中华阅读答案

3.《寻觅中华(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4.读《中华美德颂》有感

5.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

6.读《中华美德》有感作文

7.读《中华少年》有感

8.读中华魂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