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培训总结

时间:2021-08-31

新课程教学培训总结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一定收获了许多吧,让我们一起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内心崩溃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教学培训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程教学培训总结1

  这次新课改的培训对象大都是在职教师,他们已经用经验的双脚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师还收获了丰硕成果。半路折回,重头再来无疑是痛苦的,他们需要放弃,需要重建,更需要整合。因此培训工作要扎深根,这个根,一是课堂深处,二是教师心灵深处。扎根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理念灌注课堂;扎根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修学习。

  一、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三、研讨课例与回读理念,将理论落实到课堂细微处

  从新理念到课堂的实际操作,是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老师们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论、课标以及教材的学习比较明白,理念已经深入内心,模拟实验也做了充分准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困惑重重。要么是各种新招一齐上,一节课成了耍花枪;要么无法调控学生发言,老师无所作为;要么仍然迫不及待地把结论和盘托出……这些情况的发生在意料之中,但是应该尽量减少走弯路,尽快使实验成熟起来,那么研讨课例是最现实的做法。解读教材,设计授课思路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们采用个体设计与集体修......

  新课程教学培训总结2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参加这次重庆市普高新课程试验通识培训,最开始的我其实有些不适应,因为我才比较系统的对现有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就要面临课程改革,然而细下心来一想,这不是我一人面临的问题,其实这对我们广大教育战线的同志们来说,既是一场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经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才感觉到我的知识还是很肤浅,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课改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对这次课改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里我将个人对此次课改的一些学习体会阐述如下: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国家实行的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进步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新课程通识培训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所带来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程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程使普通高中课程充满活力,使学校办学更具特色,新课程能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能促进普通高中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进而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我们重庆教育基本实现。

  一、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必由阶段。因此,新课程体现了:

  1、课程目标的变化。“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打破了精英教育的狭窄课程定位,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等重要品质。

  2、课程结构的变化。“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8个学习领域、12或13个科目、每个科目由多个模块构成的三个层次构成。这样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休习计划,形成一个有利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

  3、课程内容的变化。“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使课程更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特点。

  4、课程实施的变化。“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程评价的变化。“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