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2、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

  图上平移的方法。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据以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难点是怎样确定图形平移多少格。

  本课要准备的教学具:多媒体、格子图等。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标理念我在本课中采用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法及观察法与分析法,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流程。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师:看看图上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给它们分分类?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1、总结(再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2、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再出示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

  本环节我又分为3个小环节进行。1、让学生看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发现虽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通过换位,学生们自己能发现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 。 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四、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应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请他们说一说。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说课稿 篇3

  1、“电磁感应”是在第三册“电流的磁效应”和第五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

  2、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二年半自然科学的学习,已具备了电、磁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和磁场对电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也初步具备了电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理性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在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能描述电磁感应现象,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列举影响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影响电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2、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性和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

  3、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切割磁感应线”的理解。

教学策略:

  1、变演示实验为演示与学生随堂实验并进。

  2、采用实验探究法。

  3、辅助于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归纳

  交流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归纳

  交流

  新问题提出

一、情景创设:

  1、多媒体播放“电的使用”问题产生(电从何来)

  学生提出猜想:(电池?发电机?摩擦起电?)

  2、复习电流产生的磁场(奥斯特)导引学生猜想,问题2能用磁场产生电流吗?

二、设计、操作实验并交流结果

  (教师引导实验设计、操作)演示实验与学生随堂实验同时进行。

  交流实验结果(1):能用磁场产生电流。

  问题3:利用磁场产生电流是否需要条件;(学生提出假设:“要”或“不要”)

  实验条件控制:

  (1)闭合或断开电路

  (2)不同方向移动导线(与磁感应线垂直、斜、平行)

  交流结果

  (1)电路断开不能产生电;导线运动方向与磁感应线方向平行不能产生电流。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需要条件。

  阅读课文,描述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解释: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重点演示切割和没有切割。

  学生列举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一部分、切割)

  (补充指出如果电路没有闭合,导体两端会产生感生电压)

  问题4: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提示考虑因素(磁场方向与导线切割方向)

  学生自已设计实验、操作。

  交流结果

  (2)感就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小结: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而为发电机的发明打下了理论基础,使人们对电的大规模利用成了可能。

  学生交流对电磁感应的看法。(现象、条件、结果、应用、体会等)

  提出思考题:电磁感应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互相交流、并阅读课本)

  作业:

  1、配套练习相关作业。

  2、完成调查报告:电在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