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品】说课稿汇总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氯气的生产原理》。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二第一单元。教材以海水中各种氯化物的基本含量为切入点,介绍了利用海水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实验产物的验证,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最后由氯元素的发现史引入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及气体制备装置。

  本课时的学习将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既是对前一专题学习内容的巩固又将为后续的溴、碘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将对以后相关电解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它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实验室制取原理。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敏捷,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此外,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为氯气制备装置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海水晒盐的原理,方法与过程。

  2、掌握氯气的工业制法,了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通过氯元素发现史的学习,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

  3、通过对尾气进行处理,树立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几张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的大海图片。在轻松的氛围中,向学生提出疑问:“大海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元素?”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交流讨论,能够说出海水的相关成分。并告诉大家海水中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引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知识。

  2、实际感受,回顾历史。

  我会向学生展示一杯海水,并请他们品尝海水的味道,在学生切身感受到咸味后,提出疑问:“海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那而偶们该如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展示古代“海水晒盐”的图片,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海水晒盐”的过程。我将播放一段现代“海水晒盐”过程以及氯化钠综合利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之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以“小小的氯化钠有如此大的用途,那么氯元素作为最重要的成盐元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引入大家对氯气发现的探究。

  3、视频播放,了解原理。

  我将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实验装置,并解释实验原理和步骤。在展示之前,我会向学生提供一则氯气泄露的报道,并由报道中的逃生知识: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往高处疏散等,引导学生猜测氯气的收集方法以及尾气的吸收。再通过播放Flash对假设进行验证,使学生了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并由实验室制法的缺陷引入工业制法的介绍。

  4、实验探究,掌握原理。

  我将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达到课时难点的突破。我会演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学生依据正极、负极附近均产生气泡,可得出通电后有新的气体产生。我将引导学生对新生成的气体进行大胆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正极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证明产生氯气。负极收集的气体靠近酒精灯,有轻微的爆鸣声,证明产生可燃性气体—氢气。我还将引导学生对电解液进行探究,通过打开U形管两端的橡皮塞,向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有碱性物质生成。至此,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反应方程式。

  5、课堂小结,复习巩固。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氯气以及海水中蕴藏着巨大宝藏,引发学生对保护海洋资源的思索。同时,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海水晒盐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装置

  3、气体收集

  4、尾气处理

  三、氯气的工业制法

  1、生产原理

  2、正极、负极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本节是教材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节,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节课属于其第一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初中学过的office知识重新捡拾起来,为接下来的Excel和FrontPage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将第二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本节课上。本节的内容应主要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相协作上。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WORD文档的图片插入、艺术字插入等操作,以及在前一章学习了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文字和图片的搜索。信息加工与表达中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文字处理知识后的综合应用和发展提高。特别是在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制作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对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综合运用学过的word知识,规划、设计创作一张富有个性的电子板报。

  (2)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2)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相互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2)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子板报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以及三个目标的实现。

  教学难点:电子板报的版面设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协作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所以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授课时教师出示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任务,不强调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探究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塑造有创意的作品,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学法指导:自学法、研讨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生按以下方法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2、协作学习。学生按兴趣、能力等分成若干个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络请教。通过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六、教学媒体及教具的运用

  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

  软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WORD、学习资源库、互联网、教参、课程标准。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4分钟)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几幅电子板报作品作为新课切入点,来引导学生通过利用现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搞一次劝告青少年不要吸烟的宣传活动。

  (二)提出任务

  全班共同制作一份“让吸烟远离青少年”电子板报。具体要求:

  1.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

  2.技术要求:在制作电子板报时应该使用文字、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等多种方式。

  3.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和个性张扬,内容没有科学性错误。

  (三)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1.分组(共分8组)并选择组长;

  2.确定本组作品主题,每组明确本组具体任务。

  (四)分组探究学习(5分钟)

  师: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规划,并提供学习资源库。

  生:1.规划设计作品

  2.组长根据组内成员所掌握知识情况进行分工

  (五)围绕主题创作(20分钟)

  教师指导并调控课堂气氛, 用投影展示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学生展开小组创作,根据组内分工进行设计版面、在网上搜索素材,通过组间交流协助、师生交流反馈等形式进行创作

  (六)作品欣赏交流与评价(8分钟)

  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作品,并说出设计上的创意及思路,展示完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组间互评,教师做出总结,多给学生扬长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八、归纳总结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的。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秉承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着力点,通过目标明确的任务、实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颇具特色的评价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体会到:

  1、不要把学生的水平估计得过高,不要以为他们初中学过,就可以简单的安排任务就行了,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反映初中学校为了中考,九年级就已经全面停开了信息技术课,间隔一年,学生脑海中留下的WORD 技术所剩无几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推进,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为此,我们应该怎么做?是推倒重来,重新再教一遍吗?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为此,只有充分的准 备好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让学生回想起曾经学过的操作技能和学习新的学习技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在学习中复习,在复习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作用,给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2、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不遗余力的深入到学生中间,为他们解决五彩斑斓的问题,当然,解决问题时还要以引导为主,最后还应把一些共性的东西作适当的总结。

  3、真实、深度的形成性评价,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课堂秩序难免有些混乱,难以调控,故今后还应加强对“各抒己见,乱中有序”的课堂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