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反思(4)

时间:2021-08-31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

  最近,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习数学埋下种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习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习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习心理。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数学第一册第6单元第72、73、74页。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在整个数学课堂上,我以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气,学生能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对本节课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能根据教材内容确立明晰的设计思路,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学生在学前教育中,能熟练地掌握怎样计算了,而对于应该怎样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怎样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课件来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用连加法,什么时候用连减法,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二、不足: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因为用的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把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计得过高,可是在教学当中,学生因为操作减法时,摆三角形卡片的时候耽误了很多时间,致使后面的练习部分完成得很少。由于我选择的课题于前面部分衔接处有空白的地方,知识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不够明确,所以“做一做”的第二个联系完成效果不好。

  三、改进措施:课下我请教了其他听课教师,他们也一致认为在做一做的第二个练习耽误了时间,如果当时灵活处理的话,就应该在黑板前板演,使全体学生都来学习一下,重点明确:在整体当中,画斜线的三角形是要去掉的,用减法,画虚线的部分也要相应的减去,使学生重点掌握。或者在课前预设,将这个练习做成课件,用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明确连减法的过程和意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熟悉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使每节课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设计了开火车进行口算的练习,这里的口算题应该设计两道题为一组,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第一个加数或是被减数。例如:3+4=7,7+2=9;10-4=6,6-3=3,要学生去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可以渗透连加连减的运算法则。跟着小火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和小动物一起探究数学知识。出示小男孩喂小鸡的主题图,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要学生自己去认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编题,训练学生口头编题的能力。

  先复习加法题,再进行连加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是分步列式,先算出5+2=7,再算7+1=8;有的就列出连加算式5+2+1=8,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主要研究连加,然后把加法算式和连加的算式进行比较,说一说加法和连加从意义和形式上的区别,要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连加的含义。理解连加算式的意义之后在进行它的计算法则的探究,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连加,从而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来总结出连加的计算法则。

  连减的教学就按照连加的进行,接下来我安排了课中休,要学生做数学操,在放松的同时又调动了他们第二次投入到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又复习了10的分与合。在巩固练习中我创设去羊村的情景,到了羊村之后我们先要停车,出示了停车场的问题,进行了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学生通过图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去解决。来到羊村之后,小羊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紧接着出示帮助喜洋洋和美羊羊搬南瓜和摘苹果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性都很高,而且编题和列式计算掌握的都很好。

  最后,出示看图列式的题目,要学生自己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把探究的新知进行内化,并要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这些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完整,教学活动安排层次清楚。利用动态演示出数学问题生成的过程,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要多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