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

时间:2021-08-31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6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运用新理念,实践新教材,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本课设计了一开始就设计了“算式接龙”的游戏。通过情景创设,唤起旧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在“小朋友坐车”游戏中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

  会连减的意义。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这样学生就把自己积累的生活中的简单的事情联系到数学中了。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7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第二部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制作课件时,我把主题图做成动画,演示小鸡来和走的过程,让孩子们能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这样列式。在计算过程中,我让孩子动手摆一摆,用小棒代替小鸡,分三部分表示出小鸡,再按照小鸡来的顺序合在一起,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为什么列成5+2+1最好,也能理解为什么要先算5+2,再算7+1,然后再让孩子说说计算的过程。减法的教学过程也是这样。

  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组织语言的能力有限,所以加法计算过程表达不清楚,我就一步一步带着孩子去说,但是一起说完之后,我就开始下一教学环节,孩子没能完整地,独立地叙述计算过程,所以在教学减法时,孩子同样不会独立叙述减法的计算过程。

  虽然孩子小,自己叙述起来有些困难,只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孩子一定能说出来的。不光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要让孩子独立地说,试着把一起说的过程自己完整地叙述出来,第一个孩子说的时候教师可以再引导,补充,第二个孩子可能就知道该怎么说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认为孩子小,就不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耐心地引导,反复地运用,孩子们一定能做到的。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8

  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 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9

  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节课紧紧张张,很充实,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一、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摘西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本节课还重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环节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鼓励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自主编写题目,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

  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而独立思考之后把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个性化的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摘西瓜、运西瓜的过程用语言表述不是很科学规范。以后课堂上我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导入时,学生口算几道10以内的连加连减题,有生口算“10-8-2”,他说“等于0,因为8和2组成10,10-10就是0”,在教学例2时有的学生是先算出一共运走了几个西瓜,再将总数减去运走的,这些都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没有好好抓住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